我的家
一九九二年,在我出生之后,三间土瓦房,挤着温馨的四口之家。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十二年,二零零五年搬迁到了新农村的三口砖窑里,依然的四口之家,只是居住地方变宽展了。直到二零一六年,添丁成功,兄长结婚成家,在接下来的二零一七,二零一九年,又喜添两位小棉袄,七口家庭,极为欢喜,同时三口砖窑一九年也经过修缮,成为了村里装修的样板。
四口之家:陕西省延安市xx县xx镇xx村,父亲、母亲、兄长、我。
父亲一九五七年生,如今已经六十五岁,父亲的往事也都是通过母亲和大伯了解到的,很少,父亲自己从不提起。
家里现在住的村子并不是父亲小时候的居住地,他是投奔亲戚跑出来的,村里有两位父亲的亲舅舅,一位表舅舅,小时候不知道亲,表关系,只知道村里有三位老舅,但是一直的感觉是表老舅对我们家帮助比较多,长大后,才慢慢了解,明白其中具体原因,后面再谈。
父亲的出生地在一个很小的土塬上,比较形象化的描述小土塬,那就是一座较大的黄土山,上顶上较为平坦罢了,它的名字也反映了它的小,五村塬,家乡口音较重,小学时候,一直认为它叫五寸塬。但小时候很喜欢回塬上,爷爷在那里,大爷也在那里,几位叔叔伯伯都在塬上,哥哥姐姐很多,很是欢乐,回想起来,大概率是因为回塬上可以接触到很多没玩过,没见过,体会另外的生活。
父亲小时候应该在十七八岁之前都是在五村塬上度过的,日子过的很苦。那会只有爷爷,大伯和父亲三人,听母亲讲奶奶在父亲小时候就去了,疾病原因,病因也不知道,我对奶奶的唯一认知就是每年过年,清明时节,父亲带着我和哥哥去上坟,因为路途很远,先是二八自行车我坐在前面横梁上,哥哥坐在后面,遇上上坡,哥哥先下来,父亲带着我先上去,哥哥跑上来有时候还要在后面推一把,我是最享受的,很喜欢坐在自行车前面的感觉,好像自己在骑车一样。自行车只能在较为宽的山川土路上骑,接下来到了一个叫五家岔的地方,就要爬山上塬,将自行车寄放在熟人家里,步行上塬,到了大爷家已经是天黑。第二天顺着山脊走很远,才能到奶奶的坟上,挂上母亲剪的纸花,烧上买的纸钱,磕个头,清理下周围的杂草,又顺路往回赶,其实那会不知道为什么非要跟着父亲上塬,现在想想该只是很享受跟随父亲的感觉,不管是坐在车头前,还是迈着小碎步,跟随在身后满山野的跑,那会父亲就是自己最大的山,走路踩在他的影子里面就很踏实。
塬上的日子,父亲是很叛逆的,这是大伯的原话“你爸小时候犟得很,跟你爷硬上呢”。其实爷爷也是个犟脾气的人,两个天雷碰地火,出问题是少不了的。
明日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