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向姓起源
向姓是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9位,按人口计算排名第99位(2007年数据)。
一、渊源概况
向姓起源说法各一,特别是网络世界众说纷纭。较为有据的大体上有四种(主流向氏中有史可鉴、脉络清晰从未间断的只有一种)。
(一)渊源一:以先祖名字为氏,源于子姓,黄帝后裔。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对向氏的记载:“宋桓公之后。公子肸,字向父。其后以字为氏”。另据史料佐证: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有五个儿子,他的第五个子姓子名肸,字向父,史称向父肸。子肸的孙子子戌以其祖父字为姓,因此又称向戎、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向氏正宗。向父肸为向姓得姓始祖。
注:作为黄帝公孙之后、得姓于子姓的向氏,数千年来历史典籍及传承脉络异常清晰,毋庸置疑。
(二)渊源二:以国名为氏,源于姜(祁)姓,炎帝(帝尧)后裔。
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有个向国,为小诸侯国,是西周初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在追封先帝后裔时,封炎帝的一个裔孙在向地(今山东莒县南部),建有向国,国君称向伯。向国灭亡之后,向伯的王族后代子孙以及国民遂以故国名称为姓氏,称向氏,世代相传至今。另一以国为姓的说法为沂州古向城,帝尧之后,源于祁姓,其后人无传失考。
注:历史上应确有古向国存在,但以国为氏的向氏后裔未见有确实的姓名个体见诸于谱牒等历史典籍。可能这一支族向氏早已消亡,也可能在短暂姓向后,或被赐予或被恢复或被改为其他姓氏。基于此,史学界普遍对向氏“以国为姓”的说法表示不认同。宋代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中就说:“姓书曰姜姓,附庸向国,为莒所灭,以国为氏,误矣。”
(三)渊源三: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上卿羊舌肸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氏。
羊舌肸,亦称叔肸、杨肹,字叔向,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贵族,晋军名将羊舌斗克之后,是春秋历史上著名的先贤之一。在羊舌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叔向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叔氏(舒氏),世代相传至今。
注:此种说法也未见有确实的姓名个体见诸于谱牒等历史典籍。虽不敢否认历史上有此现象存在,但肯定不是主流向氏起源,或许此一支向氏也早已消亡,亦许原存在于某少数民族向姓中后被改为他姓。
(四)渊源四:少数民族汉化改姓为向
一是在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一带)聚居有五大原始氏族群体,其中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被大家共尊为廪君,其子孙中有人在汉武帝刘彻执政时期改为汉姓向氏。二是诸葛亮带兵占领今湘西土家族地区,并赐当地少数民族向姓(意为向着太阳的方向)。三是汉姓夷化为氏。在唐朝时期,今江西吉安地区先后由彭氏、覃氏、冉氏、田氏、向氏等汉族人组成的较大准军事力量占据。此后,这些本以征战为目的汉族人就驻留于该地区,并因朝代更迭、战乱等原因逐渐与当地土著民通婚,逐渐被现代人视为“土家族”( 该支向氏实际应为正宗汉族向氏)。四是其他少数民族中甚至汉族平民中,追随皇宫贵族而姓,或皇宫贵族赐姓封姓,或因其它原因而改姓向姓者等等。
注:赐姓、改姓在封建社会并非稀罕之事,现在的向姓人员中也难免有此类支族存在,但这本身应是少数支族的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也不会影响向姓起源之考证。
综上所述:史学界及向氏族谱研究界均一致认为,中原大地汉族主流向姓为黄帝后裔,源于子姓,宋桓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即无论如何,向父肸为向姓得姓始祖无疑,向姓发祥于今河南商丘一带毋庸置疑。
二、渊源发展
向姓源于黄帝轩辕氏,历史脉络十分清晰。从黄帝至向姓得姓始祖子肸的血统传承关系均有史可查(注:夏商及上古时期的史料本身均有存疑待考之处),大致经历了黄帝肇始、商族勃兴、商汤建国、微子封宋、子肸得姓五个阶段。
(一)黄帝肇始(上古时期)
黄帝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也是向姓后裔可追溯的人文始祖。上古时期的黄帝轩辕氏作为少典国君的子孙,本姓公孙,在先后打败炎帝、击杀蚩尤之后,被各族部落首领拥戴为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娶西陵氏的女儿为妻,这就是嫘祖。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玄嚣,这就是青阳;另一个叫昌意,封地在若水。玄嚣生子娇极,这两代都没得到帝位;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子昌仆为妻生高阳,这就是颛顼帝。颛顼帝无子,逝世后便由玄嚣的孙子高辛(颛顼帝侄子)继位,这就是帝喾。帝喾有四妻四子:姜嫄生弃(即后稷)、简狄生契(商族始祖)、常仪生挚(继帝喾位)、庄都生放勋(即尧)。由于帝挚在位治理不善,后由弟弟放勋(即尧)取而代之。从黄帝至契,共历五代。
(二)商族勃兴(夏王朝时期)
简狄怀卵生契,而致商族勃兴。契生于尧舜禹之际,是商族子姓的始祖,也是向姓的源头。契因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命契为司徒(官职),任命其掌管教育,并赐给子姓,封地于商(并因此被尊为子姓商族的始祖)。子姓契(商)族从契始,历经十四世,传到商汤。
(三)商汤建国(商王朝时期)
商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他原为夏王朝商族的领袖,与有莘氏通婚后,以亳(今河南商丘)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准备灭夏。当时夏桀王在位,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乘机起兵,经过11次战争而灭夏,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王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的第二个王朝。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商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当时氏族组织尚未完全打破,血缘关系仍然是维系商代统治的重要纽带。所以,商王对全国来说是最高的统治者,对本族来说又是最高的族长,并以这种双重身份来维持其统治地位。自商汤王建国到周武王灭商,商朝子姓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
(四)微子封宋(周王朝时期)
宋微子是商族血统,也是周代宋国的始祖。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是国号,“子”是爵位)。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的庶兄(《吕氏春秋》称微子、微仲与纣王三人同母,但是其母在生微子和微仲时尚未成为妃,所以是庶子)。
商朝末年,商纣即位后荒淫无道,统治黑暗,不务国政,淫佚奢侈,微子多次进谏,纣都不听,微子于是离开纣王而远行。等到周武王讨伐纣王时,微子归顺周武王,并要求保全商族的香火,得到周武王的同意。周武王灭商后,恢复了微子原来的爵位,并在商纣王死后仍封商纣王儿子武庚于为东方伯主,以维系东方的诸候;同时,武王还让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协助武庚,共同管理商族遗民。
周武王驾崩后,由其子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少,便由周公旦代理国政。此时,管叔、蔡叔、霍叔联合武庚谋反叛乱,周公旦借用成王之命平息叛乱,诛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由于微子没有参加叛乱,周公旦便封微子于宋。宋国在商的旧部周围地区,建都商丘,是周王朝的诸候国之一,微子便是宋国的第一代君主。从宋微子至宋桓公,子姓共传十三代、十八王。
(五)子肸得姓(春秋时期)
宋桓公生五子:长子目夷,宋桓公庶子,出任司马;次子兹甫即宋桓公位,是为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三子子荡;四子子麟;五子子肸,字向父,史称向父肸,其后世代为宋国卿士。子肸孙子戌出任宋国左师,并主掌国政。公元前546年,子戌约合晋卿赵武、楚令尹子木在宋结盟,再次弭兵,谈判修和。此次弭兵大会共邀二十余诸侯国参加,使晋、楚藉以平分霸权。这次盟会以后,中原各诸侯国在十余年间未再发生较大战争,各国得以安宁生息积蓄力量。这在春秋乱世中是非常少见的,子戌也因此名扬列国。
子戌以其祖父字为姓,又称向戌、向子戌,其后裔子孙沿续相传,皆称向父氏、向氏,后向父氏亦省文简改为单姓向氏。因此,向父肸的后裔尊奉其为向姓得姓始祖,向戌为向姓第一代始祖(注:为纪念得姓始祖向父肸,很多谱书如云阳向书佳所编《向氏派系汇编》将得姓始祖向父肸作为向姓第一代始祖,为保持一致性,本族谱也参照此汇编执行)。
向姓得姓始祖向父肸之前,从黄帝始至宋桓公共计传承46代(从契得子姓后至宋桓公共计传承42代),其中上古时期4代,夏朝13代,商朝16代,周朝13代(注:四川大学向纯武教授著《向氏宝鉴》所载49代有误,可能将夏商周三代始祖更替者重复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