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我坐在床上写着这篇文章,到底怎么就患上抑郁,
我的一位朋友其实说的很对,没有人生来就是抑郁的,谁开始不是有中二病,以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有暗黑之力。这恰恰是一个人无忧无虑的时候。抑郁其实就像是一座围城,圈住了我们自己的内心。一个人在一个没有出路的城里来来回回寻找答案,没有答案,没有希望。
“走不出抑郁是因为你一直再用消极的思维在考虑问题。”这句话听上去百分之百是对的,听了觉得对啊说的就是我,然后呢,除了给自己一点心里认同之外,对抑郁者其实没有任何帮助。该抑郁还是抑郁,你只告诉她不用消极的考虑方式,那该用什么呢?积极的考虑方式吗?如果能够乐观,她还会抑郁吗?谁一开始不是很乐观呢?
大家一开始都是行走光明中的孩子,只不过后来种种原因让我们走进了黑暗。
我说说我自己的经历。
我形容我自己是一个装睡的人,所以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从小我就是一个虚荣的人,喜欢卖弄自己来获取别人的赞赏。喜欢弄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和行为来证明自己和别人不一样,高人一等。哪怕有些东西是缺失的,也会通过一些假象来麻痹自己。小时候家里贫穷来自农村,会拼命隐藏自己的身份,假装是住在城里的人,撒谎。甚至会看清那些农村的孩子,以此来获得城市里的小孩的认同。后来才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抛弃对最真实身份的认同,而转向对虚假不现实的虚幻的认同,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内心总是不强大的原因,因为我从来不认识现实。反而总是习惯抛弃现实,转而认为自己的想象才是现实。这也是从小养成的一个思维习惯。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不要以为自己的抑郁是由外界环境突然造成的,所以放下对外界的敌意。你和外界所有的不适其实只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自己内心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已。你可以想象下一场雨需要温度,水汽,冰晶。同样的,你之所以得了抑郁,是因为你具备形成抑郁所有的条件,绝对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你走过的路决定了你必须走进黑暗而不是光明。因为当初大家在分岔路口选择时,你没有选择,你的家庭,你的父母,你的生长环境让你只是你没有选择。就像我,你觉得我小时候有选择吗?我可以选择不撒谎,去承认自己的身份吗?不,不可能。作为一个脆弱的小孩,如果我这么做了,后果是什么?后果是别人会孤立我,小孩子的世界其实是很残酷的。但是后来为什么有这个勇气去承认自己的身份呢?因为自己内心有力量了,要让自己内心有力量,你就得先学会从别人心里获得力量。然后再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边界。那我是怎么从别人内心获得力量的,那就是去达到别人眼中的优秀厉害,通过别人的赞赏,从别人的心中掠夺力量。(别人说你胖就减肥,成绩不好就学习,打篮球不好就拼命打。)
当心中有了力量的时候,你就会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做到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你的内心力量来源是别人。如果你想做你自己就需要从你自己内心不断发掘出力量。所以这个转变过程需要你去颠覆你以前走过的路。需要时间。
现在知道为什么一句话“不要用消极的观念考虑问题其实一点用都没有。”就像你想砍一棵树一样,你只把露在外面树干砍去了,它的根还是存在的,等到合适的时候还是会发芽的。继续砍,继续发芽。如此循环下去,吴刚和西西弗斯之所以能够做到是因为他们不存在,永远不要用不现实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如果大家都能够做到,就不会有他们的存在,所以你得承认自己是大家中的一员。你做不到循环。你要把它的根给拔了。
当然还有更深层次的,你不再把抑郁当做抑郁。
尼采和罗素有一个观念很靠近是把一件事仅仅当成一件事来看。
你不再把抑郁当成抑郁,前一个抑郁只是一个医学名词,后一个抑郁是夹杂你个人情绪的抑郁。
下面是引用:
色尘出现在我们眼前。所谓色尘,就是一切眼睛可见的、能刺激视神经的物质。比如一朵花。
我们的眼根摄取到“花”的相。眼根就是眼睛这一器官所具有的物理结构,其作用是将外色尘摄取到眼中(可以暂时理解为晶状体和视网膜),这一过程是没有意识作用的,这和照相机将物摄取到底片上成像的过程没什么本质区别。眼根摄取到的相,称为“法处所摄色”。
眼根摄取到色尘,也即“花”的相后,眼识对这一摄取到的相(法处所摄色)进行判别(注意判别和判断的区别),虽然是判别,但同样是跟意识无关的。眼识能对事物进行分别,能识别出这是一朵花,而不是一本书,或其他什么东西。但是眼识无法做出“这是一朵花,而不是一本书”的判断,因为“是与不是”显然是有意识的判断,而眼识的判别是无意识的,只能算是一种无意识的分别。比如我们把一本书和一朵花分别放在一个植物人的眼前,植物人是不会有区别反应的,因为植物人的前五识与第六意识是断开的,但是植物人是有眼识的,植物人的眼识能区别色尘,但不能做出有意识的反应,因为这一过程在眼识与意识之间被截断了。眼识的作用很微妙,要仔细体会。
眼识将得到的判别相“一朵花”输送给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识”。第六意识是无法独立作用的,其背后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支持、第七识末那识操控。(1)阿赖耶识是一个仓库,储藏着无始劫(无始,指时间很长;劫,时间度量单位)以来众生所经历的所有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经验。比如花的概念、花的写法、名字里有“花”字的朋友、各种花的名称形状颜色、各种花代表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些素材我们是无法产生意识的,同时,第八识还是众生轮回的主体,也即我们提到轮回时,实际上是第八识在轮回;(2)末那识产生“我执”,所谓“我执”,就是执着于有一个“我”存在,这里的“我”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称为“自我”(Ego),也被许多人称为“小我”。因为执着于有一个“我”存在,所以末那识会引导第六意识产生有关于“我”的想法:我喜欢这朵花,我觉得这花很好看,我想把这朵花送给xxx,我要摘下这朵花......从而产生各种积极与消极情绪。我们产生的大部分意识都与“我”有关,同时这也是末那识逐渐膨胀的推动力。同时,‘潜意识’就来源于末那识,在佛教中叫独影意识。(注:末那识的作用首先是产生自我意识,然后才是“我执”。自我意识用于分辨我与他人)
到这里,整个思维过程基本已经完成了,第六意识整合眼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并以思想的形式输出,就产生了意识。
这是佛法中关于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得解释。从解释中就可以看出我们懂得越多越痛苦。
但是超越痛苦之后就是光明。
像一幅画
我们懂得一点时看见的世界就像是画在墙上的水彩画,不断得学习之后 看见的世界又变成了乌烟瘴气的肮脏地带,很多人就停留在这里了,而再往上学习不断去了解世界,而不是停留在自己的世界里,会发现世界本来的样子其实挺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