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在四月春夏交替之际再次邂逅武汉,是老友重逢的欢喜,也是白驹过隙的感慨。
樱花已落,夜色温软,比之于华北春夏交替的寒暖起降,迎面而来的是华中入夏的热切隆盛。站在70年前起建的“万里长江第一桥”下,一边是隔江远眺的灯火霓虹,一边是玲珑璀璨的黄鹤危楼,桥上有火车呼啸着疾驰而过,桥下江水涛涛奔涌,灯光雕刻的游船悠悠前行。高楼林立,霓虹阑珊,钢筋水泥和硬核技术,不仅将空间压缩,也以精准高速大容量为一座古老而生命力旺盛的城市代言。
关于武汉的印象,首先是历史课本中鸣响的武昌起义的枪声。清政府的威压成为王朝土崩瓦解的最后一根稻草,“武昌三烈士”用鲜血激发了革命志士改天换地的斗志,炮火与牺牲最终开启了新的时代纪元。武汉成为古老帝国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继而是1927年著名的八七会议。在生死攸关抉择时刻,34岁的毛泽东选择了上山打游击去。由此,在广袤的中国农村播撒下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种子。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滚滚前进的时代,革故鼎新的奋斗中,也孕育丰满着民生的活色生香。漫步游人如织的步行街,周黑鸭、热干面、藕骨汤、武昌鱼,白底红字赫然醒目,火篦子上粉红色香肠滋滋冒油,裹了辣椒面的臭豆腐在纸碟子里堆成锥字配以武汉腔调劲足的吆喝叫卖,年轻菇凉和小伙儿们三五结伴,顶亮眼的是网红天桥上搓堆儿的拍摄,有举手机的,有扛单反的,对着黄鹤楼不停拍摄。食物香臭混搭了烟草、香水味道,高低混音的笑声和谈资,汇合起灯火通明里的三餐四季,满满当当的松弛悠闲。
十余年前,一起乘船夜游长江的大姐,别后再未联络。吉庆街小吃摊前面带羞涩点歌献唱的妹子,应该已做他人妇。省博物馆编钟曲仍在记忆深处幽幽清响。对于一座城的记忆,有历史宏阔的足音,也有友人友爱的温度。驻足其中,仿佛在时光列车里的空间回闪。想起了屠格涅夫的话:“在这样的天气,有栖身之处,有一个温暖角落的人是有福的。”桥还是当年的桥,楼还是当年的楼,自己还是自己,但是,隔了15年的岁月,又感觉,桥不是当年的桥,楼也不是当年的楼,自己并非是当年的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