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都市社会,居住空间本来就小,有孩子的家庭,孩子爱折腾,好奇心强,捣乱的份多。似乎养小动物只会带来麻烦,而事实上,当享受养小动物的过程,也是自我情绪疗愈的过程。特别是养蚕,它还是社交的工具呢!
我读小学养过蚕,但记不起是什么原因而养蚕了,也忘了那些蚕是哪里来的。只记得当时自己养过大概两三批蚕,那些蚕帮我织了一把扇——一把只有半边蚕丝的扇子。后面到外地读书,养蚕的事就不了了之了。
时隔近三十年,我的孩子也养起了蚕,在她们念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养蚕的起因是学校有关于观察养蚕的科学课。
老大当年养蚕,是一位同学养了蚕,蚕蛾产了很多蚕卵,孵出了很多蚕宝宝。孩子也把幼黑的蚕宝宝养成了成年蚕,吐丝结茧,成蛾产卵。只是后来没有了后来。
老二养蚕,起因也是一位周末经常在一起阅读的孩子妈妈赠送了蚕。那些蚕最初有两份,一份被一阵突如其来的风吹跑了、吹没了,另一份则因孩子放在平时玩耍的地方,没及时拿回不见了。
想着养蚕的事是养不成的。结果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意料。虽然蚕不见了,但养蚕的伙伴还是不少的。一位平时在外地上班的妈妈拜托我帮忙找桑叶,她在网上买的桑叶还没到货。她家中的蚕即将断粮。说来也巧,我的另一朋友邀请我去她刚租的菜地里采茼蒿花、摘桑葚果。我一听,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桑葚果那是次要的,桑叶正是我当下所需。朋友地里的桑叶叶子很大,我欣喜地摘了半斤多,够那些蚕儿们吃了。
桑叶太多了,便分给需要的同学一些。然而,孩子平时与同学关系好,她向有蚕的同学求得了两条蚕。兴致冲冲地捧回家里养。我马上将采摘新鲜桑叶给蚕吃。结果第二天一早,不料那两只蚕都去见了上帝。
我接纳了告别,学会从心理上放手。平安平事地度过十几天。
说是同学们养蚕,倒不如说是妈妈在养蚕、照料蚕,周边找蚕叶,网上淘新鲜桑叶,甚至到菜摊上买那些可炒来吃的桑叶。有位同学妈妈养的蚕多,蚕成长了,吃的速度变快了,附近找到桑叶树已快被捋成秃头了。看我家没得蚕养,便主动送了孩子四只蚕。
第三波养蚕开始。实践出真知,分析原因后发现,原来桑树有几个不同品种。有些朋友地里桑树的桑果是长条形的,这款桑树的桑叶是不能拿来喂蚕的。这次因为这些桑叶,不少蚕倒下了。包括我家那几只新成员。
第三波养蚕结束。人缘好的老二,居然还有同学主动送蚕的。晚上九点多,老二同学来敲门,说是来送四只蚕。因为他有,而孩子的蚕全挂了。送两只养,好完成学校的科学观察日记。
不想第三波蚕到家后,还有第四波蚕来。
一天傍晚,孩子兴冲冲地背着书包往家走,手里还揣着两个透明的圆型透明塑料盒。每个盒子里各装了一片桑叶,两条蚕。我问孩子这又是哪里来的?买的吗?
孩子一脸兴奋地说道:她放学遇到一起读兴趣班的同学,她说那位同学请她二块钱,买了四条蚕送她。这四条蚕是三龄蚕了。
就这样,这一年家里养蚕,一共来四波蚕宝宝。
近十条的蚕,要消耗的桑叶还是不少的。要怎么弄到新鲜桑叶呢?正发着愁呢!刚好清明节假期,孩子班上一同学的妈妈发来信息,问我需不需要桑叶,她妈妈家有一株很茂盛的桑树。太中下怀了,我马上请求帮忙带一些。
结果带回的桑叶,好大的一袋。放在冰箱保鲜,把蚕喂到了吐丝结茧,桑叶都没用完。
养蚕不仅仅只是观察养蚕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蚕还是孩子与孩子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社交的纽带。好好享受和体验那个过程和感受,这次的养蚕,有不见蚕的,有死了蚕的,有送蚕的,有送茧的,有送桑叶的,……,记录下来,以后回看也是孩子们美好的童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