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悦读丨哥俩好:读《不被大风吹到》和《余华文学课》

暑假以前读莫言的《不被大风吹到》,后读《余华文学课》。这两位中国文坛一时瑜亮的小说家,私下关系也“非常好”——相互较着劲儿呢,再加上史铁生。莫言书中讲述了他们几个读作家班时和同学踢球,余华让史铁生当守门员的故事,损是真损,好是真好!余华书中讲到和莫言同寝室,“对面对”一起写作,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怎么也写不好,直到余华找来无主衣柜隔开,两人的灵感才恢复状态,闹是真闹,趣是真趣!莫言的书出版在前,余华一看莫言出了这一本,便想着自己也要出一本差不多的,于是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总透露着一股“哥俩好”的混世之感。

这两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个人认为是最后的两人各自的访谈录和书中所涉及的书目梳理。访谈录是两位作家的真心流露,讲真话给人一种见字如面的感觉,讲到内容也好,透露着他们自己的阅读和人生的智慧。莫言讲得平实中透着幽默,余华讲得平和中透着狡黠。书目的梳理便于读者“按录索骥”选择作家喜欢的书继续阅读。

至于两本书的主体部分,《不被大风吹到》所含更杂一些,写作家作品、与人交往,各种趣事,娓娓道来。《余华文学课》一看题目就知道是以自己课堂讲学、报告,对作家作品评论为主。文学功底浅一点的可以先看《不被大风吹到》,文学功底深一些的可以先看《余华文学课》。

优秀作家的阅读边界和他们的写作边界是成正比的,阅读的感受越深,阅读的范围越广,其写作水平也就越高。莫、余两位都写到了卡夫卡、鲁迅等作家作品,讲出了自己的见解。莫言认为,鲁迅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还展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对未来的希望。余华还将鲁迅与博尔赫斯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博尔赫斯的一些作品虽然聪明,但缺乏深度,而鲁迅的作品则始终指向人类最根本的问题。他们的作品中也渗透着这些作家风格的优秀因子,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余华的《活着》《兄弟》这些长篇多少有卡夫卡、鲁迅的潜在因子。

两位也将模仿视作写作重要的方法。前两天济南回杭,我也写了旅游见闻,然后发到deepseek上,问它我的文章像哪位作家的风格,它的回答集中在汪曾祺和余秋雨身上。汪曾祺注重现实生活细节的挖掘,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将人文内容与历史结合。自己看过汪曾祺的散文集,却没有碰过余秋雨的书,所以每个人的写作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这种模仿并不是刻意的,一刻意就有种邯郸学步的感觉了。

莫言、余华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已经在写作中“找到了自己”。这个观点是余华明确提出来的。这和荣格的自性学说,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孟子的自省说异曲同工。现在的教育功利至上的目标,正在把一个人的自我身心进行分离,所以各种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目前正在读的《教育勇气》也提出了这个问题的要害和基本解决之道。

读完这两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两位大作家对阅读、写作的不懈追求。将书名合在一起变成“不被大风吹到余华文学课”,似乎颇有些哲学的意味!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8,532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5,974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5,231评论 0 2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3,561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3,55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