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敢把自己的一些内心写出来,但作为对自己的剖析,我又觉得很有必要。即使会引来不同的争议。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是不是,太不孝了?
小学初中就不说了,毕竟离家近。但从高中开始,我就产生了这个疑惑,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肯定,我应该就是没有情感的不孝女。
如果没有事,我几乎不主动打电话给父母,嘘寒问暖似乎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高中到大学,甚至是现在毕业工作,我也几乎不会。
我也很少想着,给父母买点什么东西,虽然大多数的理由都是,手头不宽裕。但我妹就不一样,她总是会给父母买衣服鞋子。
我对家里的老人,如祖父母、外祖父母,也是不上心的,我的理由是,因为和老人们没什么感情,所以不太关心。以至于,长大之后,老人们去世,我也没有多悲痛,还告诉自己,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我也会有这一天的,倒也不必特别伤心。要找理由,当然也有,我想,是因为去世的时候我都不在家,所以情感弱了些。
我从来没有过这种情感,如,想爸爸妈妈。过年时候如果想回家,那也只是因为想念和家里面的兄弟姐妹聚在一起的那种氛围。比起父母,我好像,更关心他们。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电影《你好,李焕英》,观影结束,朋友甚是沉默,慢慢对我说,她也想给她一个人在外面的妈妈打个电话。之后,朋友问我,难道我都不想给我妈妈打个电话吗?是的,我一点都不想。不是说打电话这件事会怎样,而是说,我压根不会想到给我妈打电话。我甚至觉得,电影后半部的煽情部分有点生硬。我以为,这对我会很好哭,然而并没有。我应该,只是把它当电影看了。
我曾经给我的这些表现找过理由,什么“父母养大那么多孩子就很不容易了,感情上的培养少了点也是正常”、“大可不必自责,除了养育之恩,父母与我们也没有更多关系了”、“家庭氛围的结果”…………
我觉得有理,但我不该。
可是,想不到的事情,我要怎么开始去做呢!突然想起《掌中之物》中傅慎行的一句经典台词:阿妍,爱是什么,你没教过我啊!
他们,可是我的父母啊!用自己的大半辈子,在农村,养大了这么多姐妹,我居然还奢求其他的,那也太不体贴、太不配为人子女了!
我也和朋友提起过。朋友说,这些事情是要慢慢学着去做的。
可我好害怕,我学不会。
这算是家庭情感的缺失吗?自我感觉,我并不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比如和朋友,和对象,和兄弟姐妹。
竟有一种越说越凄凉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