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好天气》中印象深刻的情节(138)——篇外篇(1)

网图侵删

这部作品的章节设计也是我第一次见到,除正文部分,还有外篇、外篇之外,以及篇外篇和番外。从字面不难理解,内容部分大抵是从核心往周边扩散,但就像生长的洋葱,由内而外的结构必是紧密的、相辅相成的、无法割舍的。

之前跟随苏童的笔,我了解到关于整个咸水塘群众间的爱恨情仇,看到在时代车轮下城乡接合部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进步无不明里暗里地纠缠斗争,各家的幸福与不幸也是那个年代下全国各地的缩影。时代不会停止脚步,个人除了被裹挟在发展进步的洪流中,也必须在各自家庭的暗影下生存。尽管文中的故事和人物有特异性,但,跳出特定的时间地点,他们又活脱脱的,成为一种永恒。暂时回望过去读到的篇章,望向萧家夫妻的去路,不知他们归期几何,感慨万千。那,这个“篇外篇”,又会安排哪些必须且必要事件来和我们见面呢?

回到书中。

咸水塘的工业进程是由好几个工厂共同组成的。其中,和塘西最为紧密的便是炭黑厂。多少年来,那铺天盖地的煤灰就像悄无声息的贼进入了每家每户,要说老百姓们沾了什么光?恐怕答案只有一个——黑人黑梁黑瓦。这算是便宜吗?——以前塘西人不想,是不敢想,他们总觉得高墙那边的人和自己根本是两个档次,作为乡下人,他们只有观瞻的份儿。但是,突然有一天,情况就变了!

话得从炭黑厂建厂割地开始说。

塘西村的土地是建厂一期工程,——白给。

而二期工程时,换了五家桥的土地,——不白给了。有偿了。

塘西人眼睁睁地看着不少以前和他们一样种地的农民摇身一变,实现了阶级跨越,——进厂成了工人,端起了锃亮的铁饭碗。要知道,那个年代,成为一名工人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去处,这哪是普通人敢想的事儿?!但是,就是这么不公平,五家桥的人把如此大便宜给得了。

一开始,塘西村民也发扬了艰苦奋斗、朴实善良、宽容大度的风格,他们不吵不闹,接受组织安排。但,随着他们接纳了这些后,黑天气带来的黑菜地、黑蔬菜,晾晒的黑衣服,只要晾晒就会变成黑色的粮食就像一根根更硬更粗更长的鱼刺,隐形地扎进他们的心中。可以说,这是陈年积怨。

怎么说这里头有着“曾经认栽”,但“现在不想认的呢?那就要提起另一个人,——接替蒋文良上任的年轻领导人蒋秀明。新人带来新思想,新人有着不同于以往的新才能,但恰恰因为他太“新”,村里人都觉得他是绣花枕头或者只能做做样子罢了,真正为民做主的只有已经卸任的蒋文良。

所以,蒋文良也隐隐地成了蒋秀明心中的那根鱼刺,要想拔出这根刺,就必须得在关键问题上下功夫。你猜,蒋秀明会干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