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judge,这个judge是极其有意思的。
意思是判断对吧?那么直接翻译就是,不要判断。稍微直接点就是说,不要(用你的标准来)判断我。
而细看judge的话,其实是分层的。一个是事实判断,而是价值判断。
这个我大一大二在辩论队时候,专门研究了下。简单来说,事实判断是客观的,不存在异议,举个例子,太阳只有一个。这个不随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改变,任凭人怎么说都好,那么一个就是一个。可价值判断不是,价值无高低,有人追求名利,有人追求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而有人喜欢身材姣好,而有人喜欢精神沟通;有人花费喜欢购买贵重,觉得物有所值,带来舒服的生活,而有人觉得生活只要吃得饱穿得暖就是可以的,如果是买贵重就是愚昧的;能说谁错误吗?
是做不到的。
那么don’t judge就看起来是指后者的。不要用自己的狭隘见识对他人进行价值的判断。那其实是不可行,除了优越感和显示出愚昧,本质是做不了什么的。每个人的做法,出发点,在自己看起来,是绝对可行并且有充分理由的。
心理学是这样解释的。稻草人谬误。人们往往看的东西,只是心中的镜子所反射出来的一个世界。举个例子,当A看到一个人,长得很凶,是坏人。A就自己下了judge,觉得他是坏人,那么A观察他,生活不和朋友经常玩,然后就觉得不合群,而背后的从小玩到大的一群朋友和私底下来往的,则是A所不能看到的。其后,A从各种小细节里寻找支持自己心里所想的,找出十个理由来支撑自己所想。关于他本身是怎么样的一个人,A其实不关心,A只想看到自己所想看到一面,而其他好的一面,就算A看到了,也会选择性忽视,最后觉得,没有嘛,他就是坏的,你看,12345…
有阴影的话,必定是存在光的一面。而人们往往选择一面,忽视其他。人性绝对是复杂多变的,不是一昧的非黑即白,比如存在多面性的,有善良也有险恶,有积极也有消极,这就是矛盾,相互对立也并存。
这是和谐。
前几天看微博,看到这么一件事。
一辆三轮车车祸翻倒后起火,被监控拍摄到一辆黄色出租车在三轮车倒地燃烧的一刹那飞快的从旁边开了过去,消失在了视野中。随后,救人者纷纷赶到,但是还是由于火势太大,造成车内人员一死一伤。视频公布后,这辆路过却没有停车的黄色出租成了众矢之的,被成为“逃跑小黄”。采访里有群众愤怒的指责,要不是这辆车不管,他哪怕要是停下来报个警,也许都能早点派来救援,不至于死人!这种人应该找出来接受社会的谴责!可是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查证后,原来出租车的司机并不是开走了,他只是因为有乘客,而把车开到了摄像头没有拍到的安全地带,然后马上下车报警,并拿上了车载灭火器第一时间冲去救援。好笑的是,那位乘客还偷走了800元钱,司机也没有声张,直到铺天盖地的新闻里都说他是逃跑小黄,他才实在坐不住了出面解释了一切。
浦江的李师傅受大委屈了!
见义勇为被说成“逃跑小黄”这就是一个典型的don't judge的故事,那些站出来指责司机的人,并不是出于完善的调查和充实的事实基础,他们只是想证明,我站在了道德制高点。
所以要求我们做到don't judge,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在什么也不懂的情况下发声,暴露自己的愚昧和带给他人痛苦。
而在我看的一部电影《傲慢与偏见》里,当夏洛特因为现实所迫而“嫁给物质”,她去找她的好朋友丽西时,丽西表示出不理解,满眼疑惑。
夏洛特说:“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得起浪漫,我已经27岁了,没钱,也没前途,早已成为了父母的负担,我也很害怕。”当丽西要说话时,夏洛特立刻打住说“Don’t judge me. Don’t you dare judge me.”
这一幕是我反复想起的一幕,为什么会这样呢?
那么到今日,我得出个简单的结论。
实际上,“Don’t judge”更具体地说也应该是“ Don’t you dare judge ”
即是,别用你的标准批判。就拿夏洛特来说,她嫁给“物质”并不是夏洛特不够聪明不知道柯林斯的问题,而只是没有丽西那样的运气和美貌。在试图撮合宾利和丽西的姐姐简在一起时,夏洛特认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像她们一样了解简,希望丽西推她一把,但是丽西却认为这没必要,认为简对宾利的爱意够明显了。后来事实上正如夏洛特所料,宾利无法感受到简的爱意,进而选择了放弃。
夏洛特跟丽西是对等的朋友,甚至比丽西更聪明一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经得起岁月的敲打。
丽西处于成年早期,她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受爱与被爱。而夏洛特她已经进入了成年中期,她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享受浪漫,而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她需要的是关怀。
夏洛特早已过了那个天真的年龄,她必须面对现实,面对曾经所不能接受的一切。她已经挣扎地筋疲力尽,她试图抓住岸边那一根稻草让自己解脱。丽西在秋千上荡着,想了很久,她应该也想明白了。
这也是“Don’t judge”的第一个原因——你永远不知道别人遭受了什么。
“Don’t judge”的第二个原因是:价值观上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对错。普世价值观这把大尺都未能够很好地衡量这个世界,更何况只是自己心中那把小小的内在尺度呢?试图拿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一切,就像拿着米尺却想去丈量地球的直径,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而亚里士多德关于“judge”的哲学问题也讲得很通俗。
你要去评价谁对谁错,你认为甲是对的时,那么你本身就带有甲的观点,你认为乙是对的时,那你在之前就已经有乙的观点。你本身就是这两个观点的一方,自然会反对另一方,这样的批判并不客观。而当你甲乙都不认同有自己第三种看法时,你就失去了评判甲乙的资格。当我们选择站在左边时,我们就注定只能看到右边的世界。太多人评判别人的出发点是立场,而不是事实。这也是为什么亚里士多德所说“评判之前,你要意识到自己的批判永远无法客观”。
在实用主义为主的国家,鼓励人们上进的本质是出于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输出的价值观。把他变成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就是让每个人都有judge的资格,让大众承受舆论压力进而更好地贡献自己和创造价值。在是非曲直前和自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前,我们可以有资格judge。
但是在其他方面的价值观上,我私人想是没有的,毕竟它们不是数理公式按照严格的正误在运作。有的人渴望功成名就,有的人渴望随遇而安,有的人放荡不羁。他们的选择有错吗?你可以把上进说成功利,也可以把安定当成没志气。但是你觉得这种评判时有多大的意义呢?这只是在用自己的“五十步”去笑别人的“一百步”,形式存在差别但没有质的不同。
“Don’t judge”的第三个原因是太多人在评判时都希望别人“do as I say”而不是“do as I do”。他们的评判基于无知,基于看不见人的本性。
斯蒂芬·平克在其著作《白板》中论述人性时写到:“人在表面上慷慨大方,而骨子里却贪婪吝啬;表面上对神灵虔诚,背地里却对神灵冷嘲热讽;表面上拥护柏拉图式爱情,私下里却沉迷于欲海”。
人生下来被基因印刻的本能与“反本能”的社会约束存在着非常大的冲突。这种冲突让我们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动机。在置身事外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用规则去思考,可我们成为当局者时,我们更容易变成本能的奴隶。
就像我朋友跟我讲述他在公交车上车时眼明手快地挡住了小偷伸向他口袋的手,可我听到这事时第一反应说出口的是“你为什么不抓住他?”后来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时,自己也并没有如自己所想的那般勇敢,甚至有许多害怕。那种心有余悸的感受让自己不敢做任何事。
生活中不也还有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有一个明星在拍戏过程中看到小学生晕倒了,立刻将小学生送到医院,但是一些人对这事情的评判是炒作,我想当她选择见死不救时,骂她没爱心的依然会是这批人。他们的评判基于自己想看到一切,而不是客观和事实。以恶意去揣度别人总是很简单,毕竟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他们的评判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做出更理智的选择,他们只是找到一个完美的理由去攻击最正常的人性,来划分和区别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当自己身在其中时,他们并不会比别人聪明。
回归本源,Don’t judge的本质是呼吁理解和包容。经历地越多的人越是能够看到别人的无奈,也越能看到人性之普遍。接受自己视野的局限,接受他人的普通,而不是以上帝视角去看待和评判。真理的对立面不一定是谬误,也可以是另一个真理。正确的价值观的对立面,也可以是另一种好的价值观。他们可以有高下,却不一定有对错。
所以,Don’t judge.Don't judge .by your standards!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