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的初春去了绍兴,是我那次江南行的最后一站,也是完完全全一个人旅行的一个地方。在那次江南行里选择绍兴,一个原因是因为距离杭州近,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那是大文豪鲁迅的故里。
鲁迅故里,已是比较成熟的旅游景点,没走到景点大门,就看到了熙熙攘攘的游客,在各种拍照留念。景点门前是一排卖小吃的店铺,有不少酒馆,酒馆里都是鲁迅小说里的模样,高高的柜台,三尺长三寸宽的长凳(条凳)和桌子,以绍兴黄酒为主的酒类和以茴香豆为主的豆类是每个店里都会卖的小吃,菜名和价钱都写在做旧的纸板上。
酒馆老板在柜台后面忙活着,不时从里面递出来客人点的酒菜,没有客人的时候,就扒在柜台上,看着外面来往的游人。在这些饭馆前,我头脑里浮现出孔乙己站着柜台外一边吃茴香豆一边“之乎也者”的样子,还有那些穿短衫的人们坐在桌边长凳上一边喝酒一边调侃着孔乙己的模样,还有站在柜台后面跟着众人一起拿孔乙己取乐的店家。
在鲁迅故居里,印象最深的是后院里的百草园,还有那碧绿的菜畦——已经开了花的油菜,只是难看到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了。游人们谈论着少年鲁迅在这里的玩耍时光,是在哪拔的何首乌在哪里用闰土父亲教的方法捉鸟雀,还有那充满趣味的一带泥墙根。
我在绍兴待了两天,只去了鲁迅故里一个景点,其余时间都是在住处附近的小街小巷里闲逛。
我住宿的青旅位于绍兴书圣故里,那里是“书圣”王羲之和蔡元培的故里,有王羲之陈列馆和蔡元培的故居。书香气浓厚,景致美如画,怎么都看不够。
这里主要由白墙黑瓦的矮房屋和湿哒哒的青石板路以及琐碎的居民生活组成。日子看起来小而安静,三月下旬的天气,动不动就下起小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却更显它的婉约。
作为水乡,那里的房前屋后都有小河穿过,河水清清,水面上或是停着几只乌篷船,或是有人坐在船头划着船沿河而过 。
乌篷船是绍兴的独特交通工具,早在鲁迅那个年代,就十分盛行,在水乡绍兴,人们的日常活动大多离不开这乌篷船,鲁迅曾称它为“三道瓦窗的大船”,他曾坐着乌篷船去东关看戏。
晴天的时候,门前的石板路上会晾晒着洗好的衣服、还有各种要腌制的蔬菜。在阳光下的生活琐碎而充实。
两边的人家屋檐上都挂着各种式样的灯笼,有普通球形的,也有自家折出来的其他形状的。天黑时,盏盏灯光亮起,映在被雨水打湿的青石板路上,现出模糊倒影,更突显了这座小城的静谧。
一个人闲逛,去了住处附近的一个酿酒的作坊——越酿工坊,是颇有名气的绍兴黄酒酿制工坊,可以免费进去参观。看店家用传统的工具酿酒,作坊里堆满了酒桶,但我去的时候,没几个游人和买家,店家老板和工人们安安静静的做着手里的活。
在这里,做生意的小店更是低调。那两天里,我有两顿饭是在附近的一家小店解决的,那小店在一个拐角处,连个招牌都没有。但小店看起来已经开了不短的时间,由一对五十岁左右的夫妇张罗。吃饭时,会碰到三三两两的当地人去吃,与店老板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唠着嗑。
沿着这条街走到大马路边,一座小桥上,一位推着小三轮车卖卷饼一类的食品,我也光顾过两次,一个瘦瘦小小的女人,年纪看起来有五十多岁的样子,被一群学生模样的人围着,忙活着自己的小生意。
还曾走进一条安静的窄胡同里,看到一个只能容下一人通过的门上,挂着很不起眼的“卖奶油小攀”的招牌,不显山不露水的做着小生意。在绍兴见到不少店里都有售卖这种小吃,也有不少像我遇见的这样的专门卖奶油小攀的小摊,吃起来味道确实也不错,香甜不腻,趁热吃还很酥脆。
奶油小攀是一种类似蛋挞的绍兴特色小吃。做法十分讲究,先用旺火烘烤放有面粉和蛋黄的小攀模,结成碗形后拿出,然后放入稀面粉和蛋白搅拌成的馅,加入少许白糖、油等做成。
这是刚到那天进的一家算是较大一点的饭馆,桌上餐具齐全,且很有年代感,长条凳,八斗桌,店内装修也是老式风格。坐在这里吃饭,更是有种走进鲁迅小说里的感觉,总感觉孔乙己或者是阿Q会跨进门来向店家要一碗酒喝。
是为大家小城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