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这样的表述,就是事半功倍,事倍功半。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最近观察身边人,身边事,很容易得出结论。
做一件事之前,如果有了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型,知道自己现在在哪里,从哪里出发,最终会抵达何处,中间通过如何的方式方法来实现,遇到问题后如何解决,出现心理波动后如何进行自我心理按摩,这样的话,是不是会轻松一些,所谓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的困难,大可以去借助外力,请教他人,多沟通,多交流,放低身段,从而会让事情轻松的解决掉。
但凡对自己认知不够的话,就会经常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仔细观察,发现大多数人不具备一字不差的能力,很多人写的材料,会出现很多的错别字等等,这就是没有静下来,慢下来,一字不差的阅读一遍,从而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本来段时间完成的事情,反复的转来转去,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事倍功半。
想起了小时候,在学习的时候,总是用手指辅助一个字不差的阅读,看起来是慢了很多,可是能够学习到字里行间知识流淌出的气息。
一字不差的阅读能力的锻炼,值得一生拥有,别总是想着一目十行,在走的技能没有锻炼好的前提下,就上来开始奔跑,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摔倒。不过也不要害怕,走路的时候绊倒了,也没什么,反正在跌也跌不到地平线之下,关键是,站起来,继续前行。可是,总会出现,一些人摔倒了,放个身,看到了天空,感觉也挺舒服的,忘了站起身,继续前行,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这也就是所谓的经历痛苦后的舒适区,无法挣脱他的束缚,不去做选择,实际上已经是完成了选择,那就是接受现状,不去改变。
在舒适区里生活常态化后,即便是出现重大机遇,在人生的重大关口,做重大选择时会出现问题。
听了特别多的案例,把青蛙扔到沸水锅里,它会积聚全身的力气奋力跳出来,挣脱掉。可是,如果把它放在温水里,慢慢加热,等到水开了的时候,大概率已经耗尽了其全身气力,无法挣脱,变成熟食。
如果面前有一大笔钱放在眼前,想必很多人会高兴万分,意外之财得来的容易,流逝的速度也非常快,经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缺失了财富满满积累的过程,重大的变化都会让人无法淡定。如果,需要一个人用十年时间,甚或二十年时间去积累一笔财富,并且是每个月不需要太多,只是工资的十分之一,甚或二十分之一,想必大多人会说,太少了吧,哪能会有多少收益,不会起而行之。
总有人慨叹所谓的生不逢时,命运多坎坷,可是,学史明智,观察历史上,近现代,当代的很多名人,他们好像大多数都是从50岁才开始慢慢积累财富,后面的几十年产生了复利效应,从而建立了自己的财富帝国。
因此,40岁不晚,50岁也可以理解刚刚开始,毕竟未来还有几个十年的时间供自己或者消费,或者投资,结果迥异。
每个人每天都有一个时间金钱账户,醒来时账户金额巨大,睡觉时账户清零,如何去花销这些时间金钱,完全取决于自己。
金钱就是时间,时间就是金钱,谢谢您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