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诸神的恩宠
看电影,是现代人重要的娱乐方式之一。美国是世界电影强国,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近百年来,好莱坞电影影响了一代代观众,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成为滋养人类精神世界的甘泉。
想更深入了解好莱坞电影,就不能错过《美国电影美国文化》。这是一部电影文化通识书籍,它从多主题、多角度出发,为我们介绍了好莱坞电影制作模式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全面展现了美国电影与美国大众文化的百年变迁历程。
本书作者约翰·贝尔顿,是美国资深电影研究专家,他在罗格斯大学教授电影课程,并担任《电影史》杂志副主编,代表作有《宽银幕电影》、《电影风格家》等。下面,让我们跟随贝尔顿的脚步,一起走进美国好莱坞电影世界。
01好莱坞电影工业生产模式大解析
要讲电影史,就要先从电影的起源说起。1893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电影技术。最早的电影,一次只能一个人观看,还得佩戴耳机。
随着放映机的出现,看电影成为一项公众娱乐活动。1894年,美国第一家电影院正式营业。20世纪初叶,美国人平均每周去一次电影院,看电影和去教堂一样平常。
当时,经典好莱坞电影是以角色为中心的,主人公为实现某一目标,或解决某一问题,不断拼搏或抗争。这一时期,好莱坞编剧的水平普遍很高。大导演希区柯克的《后窗》,是这一时期故事片的经典之作。
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实现了大工业化生产。爱迪生的电影公司触犯了美国反垄断法案,不久,制片厂体制取代了电影垄断体。制片厂体制的最大特点是垂直整合,电影从制作到放映的各个环节,像流水线上的罐头一样被批量生产出来。这也暴露出好莱坞电影最本质的矛盾——电影既是艺术品,也是工业品。
好莱坞用自己的方式建立品牌,制片厂会给观众提供电影基本信息,比如主演是谁、导演是谁、编剧是谁等,希望以此拉动票房,确保能收回成本。30年代到50年代,是制片厂体制鼎盛时期,好莱坞由派拉蒙、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等八家电影公司主导,电影工业欣欣向荣,演员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14小时。以大明星克拉克·盖博为例,他在米高梅公司第一年就出演了14部电影,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制片厂体制极大提高了电影工作效率,整个电影制作流程分工精细,操作规范。但是,制片厂制度也存在弊端。制片厂控制了电影拍摄、发行、放映等各环节,可以一手遮天,在自己的院线只放自己的影片,严重干扰了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
1948年,美国出台派拉蒙法案,有效遏制了制片厂的垄断行为。随后,制片厂体制基本瓦解,大批制片厂纷纷转向集团化。集团公司通过企业合并,将电影利润最大化,风险最小化。
好莱坞的电影演员多如繁星。好演员要像变色龙一样,演什么是什么。三十年代,美国童星秀兰·邓波尔火了,她的每部电影都赚得盆满钵满,邓波尔年收入已高达30万美元,每周收到影迷信件超过3500封。许多影片中,邓波尔都扮演出身工人阶级的孤儿,对仆人和黑人很友好。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一派颓废之气,邓波尔的电影犹如一抹暖阳,给正处在低谷的美国民众以极大的心灵慰藉。
同一时期,有色人种开始登上好莱坞大银幕。不过,这和种族平等没什么关系。对电影公司来说,明星就是商品,电影公司捧红一个明星,就是为了能从他身上赚钱。他们根据明星的票房号召力,将明星分成不同等级,享受不同待遇。
一百多年来,明星和故事,一直是好莱坞电影的两大法宝。明星扮演角色,演绎故事,故事在明星的演绎下,高潮迭起,引人入胜,两者相辅相成。
02四种美国电影分类及其特点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一部关于海盗的电影火了,紧接着很快就会出现一大批同类型的电影。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在于,电影制作成本高,每部电影都面临巨大风险,谁也不敢保证这部电影一定能卖座。一部电影大获成功后,通常这类影片也会大受欢迎,票房自然水涨船高,于是,跟风拍摄情况越来越普遍。
好莱坞电影包括很多种类型,比如喜剧片、西部片、恐怖片、战争片、歌舞片等。在这里,重点介绍四种。
第一种,是喜剧片。美国喜剧片根植于平民生活,钟爱小人物奋斗史,具有深刻社会性,敢于抨击现实,替百姓说话。
说起喜剧片,最经典的喜剧形象非卓别林莫属,他的流浪汉形象深入人心。在卓别林喜剧电影中,常常会讽刺城市化和工业化对人类精神的残害。影片里,由于人无法击败机器,卓别林最终往往选择离开城市,回归田园。
80年代后期,家庭喜剧片兴起,代表作有《三个奶爸一个娃》、《小鬼当家》等。儿童喜剧、浪漫喜剧纷纷涌上大银幕。美国喜剧片承载着美国文化成长的痛楚,在诙谐的对白以及搞笑的场景背后,蕴含着用幽默化解社会问题的深刻用意。
第二种,是西部片。西部片主题多为英雄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它曾经是好莱坞的中流砥柱,在这些影片中,主要的冲突介于文化和自然之间。1920年到1960年,好莱坞约有1/4的电影都是西部片。美国第一部西部电影是《野西部秀》,经典的西部片有《火车大劫案》、《与狼共舞》等。50年代是西部片的辉煌期,进入80年代后,西部片几乎消失。
第三种,是恐怖片,第四种是科幻片。这两种类型的电影,有某种隐秘的关联,所以可以一起来讲讲。
恐怖电影和科幻电影都以探索新知识为基本框架。恐怖电影以超自然领域为基础,依靠想象力,运用浪漫主义的方式描述自我和鬼怪的冲突。在恐怖电影中,鬼怪威胁着人类主角;而科幻电影更注重智慧和理性。科幻电影中,一般都有外星人形象。1977年,美国科幻电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以《星球大战》和《第三类接触》为代表。
恐怖电影和科幻电影展现了人类内心的焦虑,全球变暖、艾滋病、恐怖主义、种族清洗、饥饿贫困和金融动荡等问题层出不穷,人类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所以人类才会拍摄这类影片,来确定人类在地球上的中心地位,给自己吃颗定心丸。
03二战后美国电影的挑战与流变
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宣布,电影行业体系违反了美国反垄断法案,剥夺了制片厂对电影院线的控制,制片厂纷纷从制作和发行电影转为单纯发行影片。
随后,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巨变。观影人群从城市观众转向郊区观众,好莱坞不得不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美国国家政策的干预、50年代电视的竞争、80年代录像机的冲击、90年代网络的诱惑,以及21世纪数字电视的冲击。
电影的命运始终跟历史的命运紧密相连。比如,在冷战时期,好莱坞拍了很多政治色彩浓郁的电影;经济大萧条时期,他们又拍了很多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
50年代以后,电视出现了,电视快速抢占了电影的市场。虽然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比以前少了,可看电影的总人数并没有减少,原因就在于家庭影院的普及。
60年代,美国出现了嬉皮士文化。这一时期,民权运动、反战运动、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1966年,影片《雌雄大盗》上映,取得了巨大成功。电影男女主人公颠覆了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很快成为全美年轻人的精神偶像。
1968年,美国建立电影分级制度,不同年龄的人看不同级别电影,使得电影作为一种工业产品,更加专业化。
这一时期,大量导演涌入电影学院学习电影技术。电影逐渐成为当时文科教育的一大特色。当时,全美有200所大学开设了1500门左右的影视课程。一些院校也培养出了大牌导演,比如大卫·林奇。安东尼奥尼看了希区柯克的《后窗》之后,紧接着拍摄了令他名声大噪的电影《放大》。
80年代的美国,掀起了怀旧狂潮,人们纷纷重温50年代的音乐、时尚和生活方式。怀旧电影的代表作有《美国风情画》、《山水又相逢》等。
进入21世纪后,好莱坞电影的主题更为多元化,反映家庭亲情的电影逐渐增多,比如《温馨家庭》、《三个奶爸一个娃》等。也出现了一批反潮流电影,如《金钱本色》、《纯真年代》等。
新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开始越来越青睐高科技,诞生出一大批高科技电影,比如《侏罗纪公园》系列、《古墓丽影》系列、《黑客帝国》系列等,这些电影均大获成功。2009年,《阿凡达》更是创下北美票房最高纪录,带火了3D电影。
今天的美国电影,既有进步作品,也有保守作品,既有革命性电影,也有娱乐性电影。电影已度过了百年华诞,它能走到今天,是因为它满足了观众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并能持续为观众提供越来越好的观影服务。
美国著名演员史蒂夫•马丁曾说:“所有人生的谜语都可以从电影找到答案。”作为世界电影的领头羊,美国电影之所以能成功,这与它所处的美国文化大环境密切相关。电影,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实力的综合反映。了解美国电影发展历史,能帮我们打开一扇窗,更深入认识美国文化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