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就在竹林中
《竹林中》是一部充满欺骗的电影。几个人物围绕一起案件,各自所交代的证词都有不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电影前的观众们就像电影里那没有出场的法官一样,倾听着所有人的证词,分析着他们话里的真真假假。然而,问题在于怎么才能分辨真假?
从他们的身份来判断吗?生者的话真假与否尚且不论,死者的话的真假呢?但电影里已经明确暗示了死者的供词同样夹杂着强烈的个人情感和利益倾向,因此也不可信。那从每个人的利益相关的角度分析呢?譬如每个人的供词都是想美化自己的形象或者丑化别人,我们可以根据这点来分析吗?很难。因为我们不能完全理解每一个人的思维,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想美化自己还是丑化自己,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丑化或者美化别人,更不知道他们为了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的利益会说出什么样的话。因为无法准确地判断他们的利益所在,所以无法准确地挑出他们证词里真的部分。若是觉得樵夫就是为了掩盖盗窃、女人就是为了维护声誉,这样的思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最终还是落入了自己的惯性思维里。证人和犯罪者的思路并不完全和正常人一样,套用自己的思维来断案只会埋没真相,最终只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真相”。
竹林中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增强着“只要是个人就不得不怀疑他。”的效果。虽然电影使用了艺术的手法,“召唤”出了亡灵来述说故事并创造了“亡灵都不说真话”这样震撼的情节,但其实作者这样设置也有其深意。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个情节震撼,就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认为“至少死人没有说谎的必要了”,而这个情节粗暴地击碎了我们地常规思维,告诉我们在判断他人说话真假地时候,最好不要去依赖潜意识和习惯。
那么问题棘手了,我们不能或者说很难从口供里得到真相,那我们要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即这是一个事实案件,对于一个案件来讲,口供固然重要,但对犯罪现场的分析和研究才是最重要的。在人证难以相信的时候,物证就显得格外的重要。观众坐在屏幕前绞尽脑汁分析谁说的是真的,殊不知最重要的证据根本不在我们的思考范围里。审判官若是单单对着这几个口供判案,必然会失掉求取真相的关键。即使有人破坏和改变现场,专业的分析人员也能分析出其篡改的痕迹,而篡改的痕迹亦可以用于证明事实。
当然,观众很难自己意识到这个误区。这也不能全怪观众,因为观众是坐在屏幕前面被动地接受着这一切,并非真正身临其境的思考案件,才会被带入这个语言和人性所形成的怪圈里。那么同样是屏幕,网络上的“案件”的真相又怎么判断呢?《竹林中》便告诉我们,真相就在竹林中。
文竹
202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