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一篇文章,有个观点很有道理,说:”成功的产品是读懂人性,最好的商业模式是金融“,虽然这句话的下半句我并不十分理解,或许是因为对于金融这个领域知之甚少吧,然而成功的产品是读懂人性的,这句话不能再赞同了,因为他不光关乎外在的生理的需求,更多的涉及的是深层次心理的需求,说到了产品应该探寻的方向。
往往,影响一个个体最大的因素,并不在于其个体外在的、或者生理层面上的变化,往往更多的来源于内在的、或者精神层面。无论对于互联网产品,亦或是非互联网产品,都是一样的,一盒精美包装的食物,并不一定有好的口感;一件漂亮的衣服并不一定合身;一个色彩丰富的手机应用不一定易用,美好的事物千姿百态,不好的事物往往只因其不好的一面。(类似的:成功的理由千奇百怪,失败往往只有一个原因。)
这将近一年的自我学习和探索,我渐渐对产品有了一些了解,就像以前常常自嘲的一样,终于从纸上谈兵过渡到实操阶段,说实在的,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较懵逼的,为什么呢? 因为,我非计算机科班出身,没有互联网公司产品工作经验,不会Axure这样的原型工具,当时还甚是忐忑,原本以为这种原型工具使用起来会很难,然而真正进入到实操后,却发现他和大多数我们使用的工具一样,仅仅只是一个工具,并不比Photoshop、word更先进,离了它,我们还可以使用纸笔画原型,做产品真正难还是在思维,当我们不了解我们用户,不了解用户需求,我们也无从下手,更别谈好的用户体验了,所以理清表面需求,深挖隐藏需求,对于产品经理是多么的重要。这方面,我觉得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为什么这么讲呢? 就像前面那句话讲到的一样“成功的产品是读懂人性”,这就说明,很多的需求往往并非是摆在表面的,即使需求方直接反馈也许并非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举个例子,很久之前,通讯是通过电报的形式实现的,速度很慢,而且操作过程复杂,后来有人就提出,若是有一个线,将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连接起来,那么我们就可以实现远距离无障碍沟通了,后来,有线电话诞生了,一根绳子将我们连接起来,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当时,若是这个时候有人提出一个疑问? 要是去掉那根绳子,我们的沟通会不会更自由呢? 后来手机的诞生,验证了这个观点,我们的沟通变得更加轻便,无障碍,由此,真正的用户需求并非我们口头传输的表面信息,更多的,它隐藏在用户的内心,亟待我们去挖掘。
还有一个例子是我在做管理系统时体会到的,我们在做这个系统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与需求方确认需求后,开发完毕交付时,他们会说他们的需求变了,这个不符合他们的预期,他们这时才将他们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当时整个团队都是懵逼的,无奈至极,有时候需求方说他们想要一个数据表时,或许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有具体数据配合图表会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便利,更多惊喜,产品设计并不是简单的功能堆砌,而往往我们却将“产品经理”做成了“功能经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用户的问题,当不能彻底的解决用户的问题时,产品无疑是失败的。
谈到产品是否能够解决用户的问题,我想到了产品规划时我们应该考虑哪些关键点? 我看到过这样一些例子,有些产品经理以为只要产品够漂亮,用户就会来,所以在封面、表层上下了很多功夫,甚至有时抢了UI的饭碗,实际上合格的产品经理,往往需要能够看透用户的心理,易用、有价值往往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若徒有美丽外表,没有严密的逻辑流程,这样产品是不会赢得更多更多的用户,即使有,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最终流失掉。
其实产品规划好比建房子,只是我们将现实生活场景虚拟化,移植到网络,构建另外一个世界,人性的贪嗔痴都在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许当我们把握住了用户的心理,也就看懂了产品真正应该走的方向,成功的产品是读懂人性的, 好的产品经理都是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