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但是在日常交往中,常常发现不少孩子不尊敬老人,比如顶撞老人,不服从管教,或者用生硬的态度命令老人为自己服务。作为父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尊老敬老意识。
首先,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孩子认识肤浅,判断能力差,缺乏独立性,在他们眼里父母的行为就是一把尺子,认为父母做的他就能做,父母怎样做他就应该怎样做。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尊敬老人的带头人。父母在与老人相处时态度应谦逊、彬彬有礼、关心照顾、体贴入微,比如在家给老人端茶送水,在公共场合给老人让座让道。孩子将父母的言行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表现在自己的行动中,就会像父母一样善待老人。
其次,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防微杜渐。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他们的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容易出错,常常做出对老人无礼的举动。一旦发现这些问题,父母一定要舍得管教,严格把关、严肃批评、耐心说服,使孩子认识错误,尤其不放过“第一次”。父母一定要明白,迁就容忍只能招致更多的过错,使孩子养成不良习惯。
最后,建议老人多与孩子交往,增进相互间的感情。有些孩子不是对老人敬而远之就是漠不关心,这往往是与老人交往甚少、感情不深的缘故。在与老人交往中,孩子常常要在父母的提醒下行事,非常被动,如给老人搬凳子、说“再见”等。为此,作为老人应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关心孩子的成长,多与孩子交谈,缩短两代人的心理距离,不能因兴趣迥异而居高临下。对孩子只有“动之以情”,才能使其主动关心、尊敬老人,自觉听从老人的教导,努力做老人心目中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