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2打破李世民“军神”神话 这样读历史,你不再迷信盲从

李世民,在历史上,军神一样的存在,是真的么?

那能有假?请看

成吉思汗说:“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连天之骄子也发出这样的衷心感叹!可见,李世民的卓绝军功有多耀眼夺目!

到底李世民都做了啥,让后世子孙念念不忘?

对外,破突厥、击吐谷浑、灭高昌、焉香、龟兹等西域等国。

对内,浅水原之战,摧毁薛举父子领导的陇东集团。

晋阳大战打垮刘武周,虎牢之战,击溃窦建德,平定刘黑闼叛乱。

这就是有史料记载的李世民的战绩。

为啥这么厉害?除了天赋异禀外,基本的原因是这样的:李世民常阅读兵书,以史为鉴,少从军旅,足智多谋。在历次战争中,历经锤炼,成就雄才大略。

其实,纵观他历次成功的战役,有两大特点,一个是死守,另一个就是快攻,他自己总结:“兵法尚权,权在于速。”

战功卓著,那是肯定的,能不能到军神地步呢?真未必,历史其实给他神话了。

那咱们就来探究一下,为啥夸大了呢?

回到李世民,他这个人一生非常积极主动,一旦确立目标,就分解动作,勇猛精进。

这个性格特质,给他带来特别大的好处,尤其在战场上,影响士气上。

他在战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亲自冲锋陷阵,那可是冷兵器时代,刀剑可不长眼睛,一个冷箭可能都要了你的命,你想想那是遥远的唐代,贵为亲王,能冲锋陷阵?

他的传奇,他的战功,很大一部分就起源于这一点。

李世民,经常打仗的时候,他领着几十个人小突击队,骑着马,就直接杀到敌人的大队人马当中,一阵来回砍杀。

这简直就是一个没长脑子的人干的,生命随时会被一个暗箭终结,没有过硬的本领,怎么会活着出来?

但是一旦活着回来,就会有两个神奇的效应,一个就是获取第一手资料,这可了不得。

因为,古代打仗非常缺乏知己知彼的,《孙子兵法》说得挺好,知己知彼,其实双方的信息都是非常模糊的,相当于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搏杀。

这时候,李世民带领人杀进去,亲身抓取了第一手的信息,而敌方的主帅完全无感,这是战争取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他以后,再做决定,那才是真正的知己知彼,最后,才能百战不殆。

第二个效应,是鼓舞士气。古代打仗有一句话,叫韩信带兵多多益善,千万别以为人多就能打赢仗?绝不是。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没有电报、没有电话,没有传真,送个信息,不是跑步,就是骑马,几十万人,调度起来,真难!调度不好,反而成为乌合之众。

为啥古代经常会出现以少胜多的战役?这跟当时的各种通讯设施缺乏有很大的关系。

李世民亲上战阵,这个榜样的力量激发的战斗力,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李世民能打胜仗。

咱们就聊聊那场著名的战役,洛阳之战。

我们就会知道军神的神话到底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当时,有三股势力,一个就是李唐王朝,然后在河南一带呢,有个国家,叫郑国,它的皇帝叫王世充;河北有个国家,叫夏国,它的皇帝叫窦建德。

皇帝只能有一个,所以三国必有一场决战。

李唐王朝派李世民出兵征讨这两个国家,李世民带兵出关去攻打王世充。

李世民不按常理出牌,上来就带领几十匹人马就杀入了对方的千军万马,然后杀了一个对穿,然后一边杀一边逃,往回逃。

王世充带人追,结果追进了埋伏圈,一战打败。

王世充手下的人,看李世民敢孤身犯险,心里发毛,很多人投降了。

王世充退守洛阳城,洛阳城固守难攻,李世民也只能围而不打,两人就杠上了。

大半年时间过去了,实在熬不住了,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

窦建德觉得双方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时机已到,带领十万生力军直扑洛阳而来。

这就给李世民出了个难题:他只有八万人,现在面对十万救兵,还有一个洛阳城,里面的城都饿极了,必须守住。

李世民不按套路出牌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带兵跑到虎牢关,就是洛阳城边的一个关口,去对阵窦建德十万兵马的时候,他带多少人?三千五百个骑兵!你没听错,三千五饥饿的士兵,对阵十万虎狼之师,有没有搞错?

李世民先组织一个突击队,几十匹人马,他第一个冲进去,像现在黑老大一样,身先士卒,杀入敌营,又是一个来回,真把窦建德的部队吓傻了,把窦建德的士气给打击一遍,几天之内不敢轻举妄动,然后李世民组织所有的力量,一次性地冲锋,解决战斗。

窦建德十万人马,一次冲锋,立即崩溃,窦建德被生擒活捉,然后,王世充投降,李世民一次性地解决北方两大敌对势力,同时解决掉。

好了,说到这里,整个战役就结束了。相信你也能看出来了,他的打法其实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就是身先士卒,敢于冒险。就是在首先是判断力,其次是对军队组织的掌握力,第三是冲锋的战斗力。

李世民是个人性大师,他摸透了人性,他知道士气的重要,在当时的条件下,他非常懂得,他冲入敌阵这种效应,对敌军将帅的心理是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打击造成的恐惧在战场上会蔓延,最终部队瘫痪,投降。

这才是他取得胜利的根本秘诀。

这也是我们在多年以后,重读他的历史,发现的秘密。

一切都过去了,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透过历史迷雾,是我们怎样才能发现事实的真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