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5
重点提示:我希望阅读后的读者,请购买纸质版本。
本文缘起:
《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1:https://www.jianshu.com/p/6ca7e0b3ab26
《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2:https://www.jianshu.com/p/c86f24ca84b2
《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3:https://www.jianshu.com/p/f3e214c23ba1
《财富自由之路》读书笔记4:https://www.jianshu.com/p/2bb3dadaf2cf
本次读书笔记为本书21-25节。
我阅读的版本如下:
阅读后的读书记录如下:
21. 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自驱动力?
习得一门外语,不需要很高的智商,甚至可能不需要智商。
学好英语为什么难住了那么多人?
“用英语”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根本就不是刚需。
为什么少数人最终“学”会了呢?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刚需——“需求”越强,学得就越快、越好,甚至在没有学会、学好的时候,也要“凑合着用”,然后“用着用着就真的熟练了”。
阅读对我来说就是刚需,我就是痴迷于阅读,读书几乎是我个人的最大的“娱乐项目”,连看影视剧都要排在其后。
以后对虚构类的作品,直接看影视剧就够了,而对非虚构类的作品,无论多贵、多难找,我都要直接阅读原版,而不是翻译版。
“用英语阅读”就成了我的刚需——不读不行。
你身边也一定有至少一个这样的人:
他们善于分析,善于琢磨,也善于说服别人。
这是为什么呢?
“寻求真相”对他们来说就是刚需,若不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就难受得很,若看到一点希望,他们就欣喜若狂。遇到一点挫折根本不算什么,因为真相就像火,他们就像飞蛾——还有什么比“飞蛾扑火”更自然呢?
分析能力简直就是“一切能力之王”,可整个教育制度好像在这个能力的培养上彻底失灵。而偏偏有少数人最终“无师自通”,习得了这个能力。为什么?为什么!因为对那些“少数人”来说,“分析”是刚需,弄不明白就难受得要死。
“分析”对我来说就是刚需。若我认定某个问题需要一个解释,那我就会不断地思考、观察、分析、总结、补充,再思考、再观察、再分析、再总结、再补充······这个过程很可能长达好几个月或者好几年,甚至“一辈子”。你看,7年后我的结论相对于7年前,不仅进步了一大截,还精准了一个层次。
俞敏洪:优秀是一种习惯。所有的刚需,都必然显现为“习惯”,就好像你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到点了吃饭”一样。甚至,“习惯”很可能只不过是“刚需”的另外一种说法。
优秀的人,在这方面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态度: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起码是自己能做到的最好(注意:是“最好”,而不是“好”或者“很好”)。
否则,他们会很难受。
我在面试的时候,总是会问一个简单的问题:
你在哪方面做到过第一,或者做到过最好?哪怕是局部,哪怕是小范围。
什么是牛人?一般用3句话就能描述清楚了:
有“做第一”的执念。
有过“做第一”的经验。
有过多次“做第一”的经验并能将其总结出来。
正确的刚需是一切驱动力的源头。
大脑是可塑的。
大脑可能被自我塑造。
刚需塑造大脑。
不断塑造大脑的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自我驱动力,也就是说,其实就是对刚需的认知与选择。
如何认知、选择、培养正确的刚需呢?
“刚需”这个东西,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植在价值观上的。价值观几乎决定了一个人的一切。
“表现型人格”(Be-Good-Type)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所以“成功”这个状态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刚需”。
“进取型人格”(Be-Better-Type)的人,因为更在乎自己的变化和进步,所以并不在乎自己当前的表现。
所以,进取型人格的人,很容易理解、接受并直接开始践行这样一个观念:
成功只不过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成长才更重要,成长才是真正的刚需。
你的价值观决定你的命运。
你的价值观竟然是这样的:
注意力>时间>金钱
成长>成功
未来>现在>过去
那么,你的选择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你的“刚需”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其他人不同。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最终赚不到很多钱”?
因为赚钱对他们来说其实不是刚需。
大多数人的刚需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的实际刚需是花钱,而不是赚钱。对他们来说,发财只是手段,花钱才是目的。
这世上只有少数人“花钱是为了赚钱(投资)”,而绝大多数人“赚钱是为了花钱(消费)”。正是这个差别,最终造成了人群之中财富分配上的巨大差异。
首先,我们要达成一个共识:
刚需是可以主动选择的,而不一定是天然的、一成不变的。更进一步,刚需这东西通常不应该被被动接受。
一切进步与成长,都是“重新选择刚需的过程”。
“知道我可以选择”这个“元认知”极度重要。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一定要把这句话刻在脑子里,只字不差地背下来,不时拿出来把玩、掂量: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只要这句话刻在你的脑子里,你就“干掉”了99%的人。
在众多“正确的刚需”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是什么?
耐心
耐心是一切成长的刚需。心理学家建议家长们:教小孩子养植物比教小孩子养动物好。因为养植物更需要耐心。
“财商”的培养显然是最需要耐心的。
与财富相关的一切重要技能都“看起来”缥缈甚至虚无。
若一个人没有耐心,就不大可能从一大堆“看起来并不相关”的技能中剔除那些“果然不相关的东西”,找到“看起来不相关实际上至关重要的技能”,然后进行刻意训练。
没有耐心的人什么事都干不成,怕麻烦的人会别麻烦一辈子。为什么有的人更有耐心?为什么有的人更不怕麻烦?因为有的人是“活在未来”的。
只有“活在未来”的人才有真正的耐心,换言之,衡量一个人的耐心有多大,只要看他活在多久之后的未来就可以了。
弄明白“选择意识”与“耐心”的重要性之后,还需要深入思考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
现状
所谓“现状”,从本质上来看,无非是“过往的积累”。
若“现状”不能令人满意,那肯定是因为“过往的积累”不够。
“目光短浅”的根源总是一样的:急切地想要改变现状。
如果一个人最终是个有足够积累的人,那么起码他的下一代不用再抱怨自己的父母,也不用再哀叹自己的命运了。
把当下作为新的起点,开始积累,着眼未来,活在未来。
最后,就是把这几样东西结合起来应用了:
你从来都知道自己最终还是拥有选择的自由。
你知道要靠耐心“活在未来”。
你知道现状是积累,你知道对现状不满是没有意义的,你知道所有的解脱最终都只能靠积累实现。
好了,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价值观,你就能运用另外一个“终极武器”了:
选择正确的“难受”。
在赚钱上。把注意力放到解决后者上(“赚不到钱”。前者是“没钱花”),养成“赚不到钱就很难受”的习惯,再加上你其他的正确价值观的自然选择,你就会得到很多“自然而然的正确结论”,进而产生很多“必然生成好结果(甚至是惊喜)的行动”:
赚不到钱是因为能力不够。
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一切能力都是可习得的。
假以时日,我的收获会越来越大。
在习得任何技能的过程中都会有“难受”的地方,因此,选择正确的“难受”常常是关键。
22.你有没有想过究竟什么是落后?
接近9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处于平均水平以上。
“及格”这东西几乎是没用的。实际上20%之后的都是落后。20%的人占用了世界上有限资源中的80%——“二八定律”貌似无处不在。
弄不好,1%之后的都是落后。
2011年年中,小米公司成立。
我们每个人都已经可以尽量感知到这个世界的全部。
知识贩卖。原来那些成功的人(“赚到很多钱的人”)真的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和方法。
过去,40%之后是落后。
现在,你以为20%之后是落后。
现在,实际上很可能1%之后都是落后。
将来,有可能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之后都是落后。
还有一个更恐怖的趋势: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正在崛起,大多数人正走在越来越“没用”的路上。
你已经至少有了两个属于未来的目标: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再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
早晚有一天,你要做到不落后,成为钱20%,甚至前1%。
23. 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
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
比较就是陷阱。
在单个维度上,比的是长度;
在两个维度上,比的是面积;
在三个维度上,比的是体积。
实际上,生活有很多个维度,每个人也都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更不是一条线。
李宁和郎平他们都是在自己曾经做到最好的维度之外,开拓了一个甚至多个维度。
多维度打造竞争力
2011年,我看到了比特币。我懂一点英语,懂一点互联网,懂一点编程,懂一点数学,懂一点金融,懂一点心理学,有专业的研究方法论。
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看到跨界的机会绝对要一把抓住,不能错过。
你要在至少一个维度上足够突出。
凡事都有成本。
处处平庸肯定是不行的——不求处处突出,但起码要在一个甚至多个维度上处于相对优异的位置,在这样的时候,多维度的意义就开始以几何级数增长了。
24.究竟是什么在决定你的价格(估值)?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会一不小心就忘了“最重要的是什么”。
与这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生活幸福感的根本方式。
在市场上,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
千万不要以为价格和成本直接完整相关,其实它们只是间接部分相关。
你如何变得更值钱呢?
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与这世界产生强联系,是增强生活幸福感的根本方式。
他们身处的世界真的很需要他们。
你谈恋爱,如果对你的恋人来说,你是最有用的那个,那么他就不仅是“爱你”那么简单了,他最终一定会“离不开你”——跑不了。
我天天琢磨自己写的东西对别人是否真的有用,其实就是“需求决定价格”这个价值观的彻底实践。
由于“对别人有用”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在写作过程中甚至放弃了绝大多数的修辞,只留下不可或缺的两种——类比和排比。
当我们希望自己被身处的世界真正需要的时候,只不过是希望自己被身边的人(准确地讲,是那些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人)真正需要。
那么,你就要花时间琢磨以下:
他(他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最需要的又是什么?
我是那个能够满足他(他们)的需求的人吗?
如果我能,我有没有可能成为必需?
如果我不能,我怎样才能?
有必要一定由我去满足他(他们)的需求吗?
······
挑最被需要的事情做。
如果你真在做的事情是最被需要的事情,那么你就是最被需要的。
我在提到“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通常不是指某个人,而是指整个世界。
这世界主要是由人构成的,你了解的人的类型和数量越多,你对这个世界就越了解,你就越容易明白这世界真正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25.我是如何生生错过一次升级机会的?
2007年夏天,我即将离开新东方。
庄轶讲创业的方法。
2013年下半年,我自己开始从事天使投资。
当时庄轶所讲的一切,我其实根本就没听进去。
我有个很自然的习惯:主动联系那些若不联系就可能断了联系的朋友。
朱敏先生为《把时间当作朋友》写了序。
我觉得你说的都对,但,好像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能做到事,我不一定能做。我还是安心做好我能做好的事情吧······
怎样才能在改变行业的过程中找到巨大的价值;怎样才能“锁定最长的赛道”;怎样才能迅速增长······
仅仅是“以为某些观念于己无关”,就可能让一个人永远生活在另外一个“自洽的世界里”。
有些观念,即便你觉得与你有关,它也不一定会起作用;反过来,如果你觉得与你无关,那么它一定不会起作用。
六七年的时间就那么过去了——这真的很可怕。
有些观念真的很重要,但它们要么太简单以致被轻视,要么太过违背直觉以致让人无法相信。
但,最有可能让人们错过转折点和升级机会的或许是:
觉得那观念——虽然有道理,但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觉得和自己没有关系”是错觉——就是错觉,也常常是最可怕的自证预言。若能自动吸收那个观念,按照那个观念去做,那就“事实上有关系”了。即便做不好也不要紧,没有人在一开始就能做得好,所以,拼命去做就是了。
最要命的是,很多重要的观念会伪装成“让你觉得它和自己没有关系”的样子,使你生生错过且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