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县,该县境内多是荒山野岭,很多土地难以耕种。常年降雨量非常少,没有工业老百姓只能依靠落后的农业生产维持生计,因此这里大部分人都是贫困人口。但这里的人们特别勤劳,不怕吃苦即便是自然环境多么恶劣他们依旧乐观自信面对生活。
会宁县是著名的红色根据地,曾经红军长征结束实现会师的地方就是会宁,因此一提到会宁我们想到的不只是这里的贫穷,还可以感受到这里根深蒂固的红色基因。回想当年的红军那是多么辛苦,爬雪山过草地,辗转两万五千里,从江西井冈山出发面对敌人围追堵截和恶劣自然环境愣是突破艰难险阻来到了陕北。
现在提到会宁精神可以很自然的想到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等等,这里为日后红军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会宁的百姓朴实性格豪爽,自然环境的贫瘠反而让这里的人精神世界更加富裕,如果说传承红色基因发扬一不怕苦而不怕死的红军长征精神是会宁老一辈人留下来的精神财富,那么到了今天会宁人依旧用不一样的方式在发扬着会宁精神。
会宁县土地贫瘠而且人均耕地面积很少,老百姓维持生计很是问题,如果每个家庭要供一个孩子读书上大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他们根本支付不起学费,可我们会宁的孩子实在是太争气,他们从小就清楚求学是他们改变自己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所以这里的孩子学习异常的刻苦,他们的生活环境差可他们学习的劲头一点也不比大都市的孩子差。
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应该是新时期会宁人的精神,为了走出贫瘠的大山,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在学业上不懈的努力才是更好的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每一个会宁的孩子都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供他们读书是多么辛苦,这种苦于累是其他地方的人无法体会的。父母为了供孩子读书省吃俭用,他们把所有的爱留给了孩子所有的苦留给了自己。
孩子们嘴上不说父母有多辛苦,可他们心里有数,唯一能报答他们的就是搞好学业。会宁县第一中学每年有90%的人都可以考上本科,对于西北一个边陲小县可以考出这样的成绩简直不可思议。对此央视记者特意来到会宁拍摄纪录片,实地调查了解为什么这里的孩子这样认学。
贫穷反而让会宁人更有上进心,会宁的孩子学习经常到后半夜,而且他们经常在路灯下读书。这样勤奋刻苦的劲头让我想起了学生时代课本里讲的茅以升,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孩子,来到外国读书,为了取得好成绩他夜里经常在路灯下读书。这样的励志故事看过一遍真的会热血沸腾,如果说茅以升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争光那么如今的会宁孩子就是用自己的决心为父母报恩。
可怜天下父母心,会宁的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活着不是为了享受,他们看到了太多父母吃苦受累的画面,甚至到了寒暑假他们自己也会操持家务为父母分忧。无论多苦多累孩子们总是会用自己的肩膀来丈量父母的艰辛,在观看《高考》这部纪录片里专门提到了会宁的孩子。其中有一个叫刘洋洋的小姑娘因为家里贫穷,实在没有钱上学父亲四处借钱依旧没有结果。
刘洋洋从小是父亲和奶奶拉扯大的,她希望自己考上好大学以后让奶奶和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今刘洋洋的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老人沧桑的脸颊充满着微笑,她知道自己的孙女非常懂事,学习成绩非常好。刘洋洋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电话和奶奶聊天,在老人看来每次和孙女聊天的时候就是最幸福的时候。
高考临近,刘洋洋的父亲正在为她四处筹备学费,刘洋洋非常清楚自己的家庭多么困难。原本学习非常好的她在临近高考时因为家庭压力太大,几次模拟考试都不太理想,当时的老师非常着急。刘洋洋也十分焦虑,她担心因为学费无法完成学业,同时也担心父亲为了自己的学费操碎了心。带着非常复杂的心情来学习肯定会分心,可见会宁的孩子学习压力多么大。他们在承受高负荷的学习压力同时还要时刻担心来自家庭的压力,困难重重反而让这里的孩子变得更加坚强。
会宁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过去我有过太多的抱怨和不满,我的那些不如意和会宁的孩子比起来真的微不足道。是时候好好学习一下会宁精神,感受一下贫瘠的土地里是如何长出富有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