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利和做一个有素质公民应尽的义务。教育的含义是十分广泛的,但无论是教育任何一方面的内容,归结到其本质离不开“学习”二字,学习完全是一种属于自己本身的、后天的一种行为。
师者,便是教育的传递者,古有帝师,国师,现有老师,从古至今来说,老师的身份是十分让人尊敬的,老师的职责也就是教育的性质——教本领,育人。
(老师并不仅仅是为了教书,更是传道授业解惑,授业便是各种的技巧能力)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子不教,父之过。
父母的教育尤为重要,如果比作盖房子的话,地基没打好,大梁不结实,那么这个房子始终盖不成,哪怕是盖成了,倒塌也仅仅是时间的问题。无数“熊孩子”的出现,完全是因为”第一位老师“的溺爱原因导致。
不教育,难以明事理,即便是遍地腐朽,也希望教育这片孕育鲜花的土地是最后的一片净土,因为这里代表的就是未来。
在如今的金钱社会当中,不要宣扬人性的无私与奉献,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每个人都会渴求最本质的需求,人性的展现一览无遗,不必多说。当完全的解决了基本的生活问题且满足自身的欲望需求之后,人们才开始展现好的一面,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欲望的展现。看看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主人公,当他在没钱遭受到各种的生活压迫时,他什么也不管,想的只是挣钱来填补所需要的地方,而不是一心的去做无私的好事,当他有钱了之后,才会四处去捐款,去做公益,去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现实比电影更加的要现实。
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的学生大同小异,不是刻意的去针对谁,为了什么或者是为了谁而有选择性,挑剔性的去教育,每个人都有生活下去的权利。学无止境,每个人也都有继续学习的权利,身为园丁就要做好对每一株花苗负责,不能因为这株花苗此时不开花便停止浇水施肥,扔到一旁甚至将其花盆打碎,土壤剥离,任其自生自灭,也不能因为一株花艳丽无比便多加关心,更不能因为花盆的珍贵而倍加关怀,别忘了花园后面还有一个个花主人的存在。更何况“此花”非彼花,完全不可一概而论。
有多少人到老都不理解三观,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被骂没素质,没教养。
可能确实是有些人不自律,但是归结而来,我们的教育是不是缺少了些什么?
现在的孩子可能从小就会报各种兴趣特长班,完全的愚昧的追求各种高雅,例如书法、钢琴、小提琴、古筝、舞蹈,完全不会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仅仅是家长的跟风或老师的推荐去促使了这件事的发生。由于时间完全的都用在了这上面,而往往忽略了最基本最通俗的生活方式,三观的理解与正确的培养,辨别事物的能力,基本生存本领的学习以及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能说,为人礼仪以及学会尊重与原谅的本领,最重要的是“孝”字的贯彻。
可能往往追求极致的高雅,最后得到的是俗不可耐,变成低俗,往往从俗到雅,雅俗结合,才是真正的培养方式。
如果压力可以小一些,在适合学算数的年龄学加减乘除,而不是超额的去学函数,奥数,在应该识字的年龄去学会查词典,而不是去背课文,是不是未来的结果就会更好一些,而不会等到到大学甚至社会的时候来一场自由类别的大爆发。如果从小就会生存的本领,是不是等到独立的年龄就不会再依赖父母去做呢?如果从小树立榜样而不是树立一个攀比的对象,是不是为这个社会奉献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大街上无理取闹甚至监狱里面的人就会越来越少呢?如果教育更好,这个社会,会不会少一些欺诈,少一些腐朽,多一些诚实,多一些廉明。
有人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我看未必,学习才是,当然,这里的学习并不只是读书,读书只是其中之一,三百六十行,没有一行是容易的,都需要学习得来,但是学习本领之前,传授往往会是做人的根本,无根不立,有根则灵。打好基础,才是对社会,对教育,对未来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