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发现”的道路----精读《僧侣与哲学家》之五

道路.jpg

与人有关的一切,究根追底有很多相似之处。因为哲学也好,宗教也好,最终都指向人本身。

 本章的阅读常有柳暗花明之感。

何维勒和马修的辩论看似已经辨无可辩,却又会走向更深处,显示出智慧之光。比如,佛教认为世界“如梦如幻”。常有人认为,世界都是一场梦一场幻觉了,那还挣扎什么,活着也没什么意义。更不要说去解脱痛苦了,也不要努力去达成所谓证悟了吧?
马修的答案是:因为人类确实经历着痛苦的经验,所以就算是幻觉式的,要除掉这种(痛苦的)经验也是对的。也就是说,只要你真实地感觉到了痛苦,自然是要去挣扎一番的。犹如《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53岁时万般颓唐的死去之前,也是挣扎了几番的。这是无法避免的生之痛苦。
从这个结果出发,佛教到底是宗教还是哲学。何维勒认为:佛教是哲学,不是宗教。是一门有其特别发展的形而上层面的哲学。 马修则认为,关于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提问,就提问的方式而言,只对西方人有意义。西方的宗教观有很强的实用性。

马修相信:佛教是一个道路,一种救赎的方式,引导佛陀走向证悟。它是一个方法,一种向心灵强烈下功夫而得到解脱的方式。

佛家最基本的观念是:所有众生皆有佛性(即真正本性)。并非所有的佛性都会显现,一般众生的佛性被埋在众多障碍的层面之下。这些障碍层面是由负面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因之,“道路”的宗旨就在于要化解掉所有掩盖真正本性的东西。人人都有这种潜能,只是被掩盖了。
马修的意思是:佛教的道路就是一种发现的道路。这种说法启发何维勒想起了苏格拉底关于学习和回忆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学习是一种回忆我们所遗忘的事物的过程。换言之,学习也是一个发现的过程。
发现不是发明,而是寻找、追回、显现。正如“涅槃”这个词,一般人的说法以为是再生。西方有一部分学者称之为“毁灭”,也有称其为“虚无”的。而在藏传佛教的翻译中,涅槃是“超越痛苦”的意思。基于此,马修的观点是,“如果有任何东西消失,绝对是痛苦以及痛苦所产生的混乱”。
类似的讨论给笔者的启发是,对任何事物的讨论都不要轻易下断定之语。有一种追索真相的可能途径是回溯到该事物最初的本源。比如涅槃。比如黑塞的《悉达多》。年轻的悉达多一直在不断的追问、思考、等待,这漫长的过程不是为了最后那金光闪闪的“法身”,而是在当下的每一刻去觉察和感知自身。
NOTES:

  1. 我们每一刹那都在经历过去行为的结果,而现在的意念、语言和行为真在塑造未来。
  2. 当情况失控时,重点必须放在实际的解药上。
  3. 人类应该把重点放在内在发展上,因为那样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篇文章讲的是如何正确地认识时间的买卖。从一开始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知道时间的买卖就是让渡自己时间的使用权,也就是我们...
    灼一阅读 149评论 0 0
  • 陪练D5:混合路:林大北路-国奥村-上四环-西四环-西二环-鼓楼-新街口-积水潭-东直门簋街-惠新西街南口-六道口...
    helloPenny阅读 505评论 0 51
  • 兔子妈妈开了一家药店,她记得女儿最爱吃的冰激凌; 小熊爱上了红蜻蜓 ,却不能像花蝴蝶一样和她挥翅缠绵; 壁虎喜欢飞...
    花儿去旅行阅读 344评论 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