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抗生素西药时代的到来,中药的日子每况愈下。虽然不再是一枝独大,但是每次国人提及中药的时候,自豪之情一语难表。毕竟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留下的只是瑰宝。纵使在日常用药方面节节败退,但是在慢性病调理许多西药束手无策的地方,中药总能力挽狂澜于既倒带给我们很多惊喜。所以中药在新一轮的挑战中屹立不倒,依旧占据一定的市场。随着新一轮保健行业规模的扩张,中药又凭借调理杀出了回马枪,中药销售额年年攀升。可是一路高歌猛进的背后还出现了不和谐的靡靡之音,在繁荣的画卷背后还藏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虽然中药市场到达了将近千亿的规模,中药在出口方面也仅仅交出了十几亿美元的成绩,这一大半还是国外华人华侨出于对中药“坚贞不渝”的爱。当美国、欧盟提出“何以见得”的时候,我们却无法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到底是哪个成分有效。虽然这个配方在中国有了几千年临床用药的经验,还是要提供一系列药理临床数据出来。而动辄几百万的试验费用让很多中小药企望而退步打起了退堂鼓。财大气粗的天士力在把丹参滴丸推向海外的时候也是举步维艰,从基本的成分数据和大规模临床试验开始。而从专业角度上来看,丹参滴丸更像是把中药多种有效成分联合的“西药”,在一次次和海外市场博弈的过程中,走向了“去中药化”的道路。
中国地大物博、中药文明源远流长,可是全球中药市场中国仅占有了5%份额,90%的销售额都是靠日本韩国“苦苦支撑”着。中药文明最大的发源地却沦为了配角,而“边陲之地”的日本后发制人,靠着汉药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行业翘楚,这多少都有点讽刺。日本75%中药制剂的原材料又是从中国进口,通过自己工艺上的精雕细琢远销海内外。不难看出,汉药不过是打上“中国制造”标签的药品而已,和我们生产电脑原件,美国提供处理器没有多大区别。所以虽然中国中药出口销售额有十几亿美元,不过都是“血汗钱”,而日本靠着核心科技赚得盆满钵满。
回顾下日本汉药的发迹史不难看出,高标准、研发的投入帮助了日本一次次的“转危为安”。1853年日本国门被海外的枪炮打开,先进的西药一步步挤占了中药的市场,中医中药一度还“销声匿迹”被政府明令禁止。知道20世界70年代,一些慢性病、不治之症让大家看到了中药的独到之处,中药才走入寻常百姓家。政府大肆建立汉药研究机构、将汉药纳入医保;企业不过推陈出新,不辞辛苦从中医典籍中找到合适的配方,“先天下之忧而忧”提供了颗粒剂、片剂……解决了中药服用的问题;出台药材种植规范、汉方药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更为严苛的标准保驾护航(中国中药存在许多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问题)。
就这样,日本高质量的汉药远销海内外,走上了富足的“小康之路”,远远把同根同源的中药甩在背后。取之于中国而胜于中国,很多保健产品受到了国内的青睐,很多中国人也趁着旅游日本之便去买很多药妆、保健品……
大多数心目中中药都是安全的代名词,而对于西药都是心存芥蒂。大家口口声声说的“是药三分毒”更多是说西药,把中药排除在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去药店买药,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药不知道如何抉择,推销的给我们推荐中药的时候,会底气十足和我们说出“这个是中药,非常安全”类似的话。
确实,中药从我们祖宗十八代就开始用了,自然而然,我们对中药知心知底后就放松了警惕之心,而西药这个外来的陌生人当然要提防下。随着社会老年化程度的加深,更多的老人“义无反顾”投入到了营养保健的大军中,中药理所当然成为了他们的所选。江湖中各大专家兜售猛药治疗西医力所不能及的慢性病、癌症、精神疾病……,各种神药横空出世一个个还打着中医保健的幌子包治百病,各种线上线下的传销推广“杀机四伏”骗走老人的积蓄。而中药无疑是最好的挡箭牌,市场上很多保健壮阳中药含有“伟哥”成分,很多治疗失眠精神内疾病中包含“氯丙嗪、苯二氮卓类”成分。
靠着某些西药立竿见影的成分,披着中药安全无毒的外皮,在市场上招摇赚骗。因此,中药在食疗事故上榜上有名也不意外。即使这些保健品没毒,和宣传的疗效也是相差甚远,挂着羊头卖着狗肉。因此很多中小药企靠着客观的收入开始不思进取,“可以这么轻松赚钱,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搞药物研发了”。
当然大家除了会去海外淘购日本的汉药,也会去络绎不绝去买奶粉、电饭煲、化妆品……,我们也没有必要单单拎出中药来出落一顿。发生事故的也不知有中药,中药只不过是这些倒霉虫里面的一个。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松懈、市场上有利可图、发展的粗犷……都是造成这些问题的“罪魁祸首”。
而随着政府对于西药一致性评价的开展,中药质量的考察也必定“不能幸免”。磨刀霍霍向中药,高标准带来的更多是向含糊不清说不,对待人民的健康有一颗纤细的心。更多财力雄厚的中药企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推陈出新,在这场硝烟滚滚的战役中吹起反攻的号角,不至于让日本的汉药一枝独大,再传出“端午是韩国”这样的笑话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