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话

       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诗体格式,萌芽于南梁,兴起于隋唐,又于五代十国的不断演化成熟,终于在宋朝达到了顶峰。虽然宋朝之后词逐渐没落,也没有多少能被载入史册的作品,但是并不意味着词已经淡出读书人的视野,相反词已经脱离了时代的桎梏,以一种新的格式一直延续下去。

       可以说词的出现丰富了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让他们可以通过词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也让我们这些来自未来的人可以通过他们的做作品来了解他们生活时代的方方面面。比如说苏轼的一首非常受人喜欢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们可以从这部作品中了解到作者的境遇,作者的心情,作者的心愿等。这首词是苏东坡在公元1076年中秋于密州(今天山东诸城市)所作。以月起兴,围绕着中秋明月的周而复始的圆缺之变开展了想象和思考,把人间的悲欢离合融入到了宇宙哲理当中,既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又反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可以说这首词的境界是很高的。

      王国维先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这说的也是境界的问题。境界越高,词就越高格,也就是越超越不凡,回味无穷。古代文人墨客喜欢词能够造境和写境相结合,认为这让写出来的词境界能够更高。但造境和写境往往是很难兼顾的,所以就容易出现派别,造境派和写境派就就此分家。那何为造境和写境?王国维先生认为词如果是偏向于虚构和想象,则为造境;如果偏向于对现实的描绘和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则为写境。造境与写境在其分类不同,但对词的影响微乎其微。换句话说就是不管是造境还是写境,只要境界越高,词就越高格。造境和写境本身就不存在所谓 的冲突,并不是造境的词就一定优秀,写境的词就很差,优秀的词人大家往往能够就不同环境不同心境在造境和写境中切换自如。

        中国文人往往在写作就很注重现实,讲究的是一种七真三假的写作方式。所谓七真三假就是中国文人一贯的认知,必须要基于存在的事物去拓展延伸,发挥想象。不管写的是故事也好,小说也罢,诗词等,都是默然这种手法。就如《水浒传》里塑造里一群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义薄云天的好汉形象就是源于宋朝的一个叫宋江土匪占山为王,聚众起义对坑官兵的故事。这在宋朝的《张叶叔传》一书可以查,而且还只是一个短短几笔带过的故事。《水浒传》一书就这个故事对里面的人物进行美化,虚构了不存在史实,如攻打其他土匪方腊等。可以说现实和虚构是古代文人写作必备的两把利刃,《西游记》、《红楼梦》等皆是如此。诗词作为自李唐来一直被文人喜爱的文体,现实和虚构的使用就更为常见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