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day 403 也许,你也是辛苦努力伪装成“外向”的内向型。
活泼开朗VS沉默害羞,热情积极VS安静独处,主动强势VS被动弱势,能言善辩VS沉默寡言……以上都是我们对外向型人格和内向型人格的固有印象。
发现了吗?这些我们以为是客观描述的词汇,实际上都自带褒义贬义,甚至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已经不自觉将内向性格自动划分为需要改善提高,比外向性格要差,难以适应环境融入社会集体,很难交流沟通的“性格缺陷”。
作为一个内向型的人,一定要卑微地否定自己与生俱来的特质,努力脱胎换骨,变成外向型,才能更好地在职场和生活中获得幸福吗?
内向型真的就如此不可取吗?
不,绝不是这么简单粗暴荒谬。
语言学博士,企业培训师,西尔维亚·洛肯作为一个安静的内向者,不仅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知名的性格咨询师,登上《明镜周刊》封面故事,还荣获了德国2012年度最佳演说者的殊荣。还将自己多年来,专为性格内向者这一特定人群做咨询工作的经历和经验,总结成了一本书——
《内向心理学》
她认为内向和外向是一个高度多元的话题,领导者可以利用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差异,提高合作与深化关系。
这本书也是温柔有力量,她将全方面带我们,尤其是自卑迷茫的内向型人格,走出误区,重新接受自我。书里着重在如何认识内向型人的特质,并能充分地利用她们,让内向者可以更好地与外界沟通相处,即使安静也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收获不输于外向型人格的成就,快乐和幸福。
(一)内向VS外向,你以为可以简单凭表象区分,实际上可能更多的是努力伪装“外向”人格的内向型,以及变得被磨平棱角,缓和起来的“外向型”。
内向还是外向,在其表现形式和界定标准上,其实有着很大的弹性空间。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仅从几个表象轻易判定。从形成原因上看,也是综合复杂的:
内向还是外向,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的人格。这是一种先天倾向,早在儿童时候就已经有所显露。每个人都会同时具有外向和内向的特征表现,大多数人都是出于中间地带,更倾向于变现特征更多的方向。
其次取决于社会情境。也就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会进一步塑造性格。我们身处不一样的情景,接受不一样的挑战刺激,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时,我们的外在表现都会受到影响。比如很多小孩小时候不仅怕生胆怯还有严重地口吃,但通过后天不断提高锻炼,提升了演讲能力和自信心,甚至会成为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美国总统等等。
再者,取决于社会的文化环境。如果我们处在外向型主导的社会,我们总是会不自觉受外界和自我要求地影响,刻意向某些外向型表现和特质靠拢,想要被外界认可。反之,如果整体文化都是偏于内敛压抑,那外向型的人也需要刻意压抑自己的表现冲动和外向性格,为了合群,不特立独行。
最后是也会受处在人生不同阶段的影响。随着年龄成熟,经历阅历的增加,很多人慢慢从分明的内外向向中间区域靠拢,外向型的人不再锋芒毕露,发现了安静独处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内向型的人也通过多年的锻炼,寻找到了既能融合又能自洽的方式。
那么如何才能精准判定,实际上真实的自己,到底是更偏向于内向型还是外向型呢?
以下图片是一张详细的行为对照表,可以参考自己哪种特质更多:
除此之外,二者最显著的差异,不在行为表现形式,而是在获取能力,如何“充电”的方式上:
美国医生黛布拉·约翰森在1999年证明,由于外向者和内向者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神经传导物质不同,所以舒适感和满足感的传达方式就会不同。
内向型需要独处的力量,疲倦时需要抽离和安静;外向型则完全相反,需要从与别人的积极互动中获得力量。
回忆一下,精疲力尽的时候,哪种方式最能让你放松,重新振作,答案就出来了。
(二)内向与外向虽然截然不同,但都是同等高贵,没有高下之分。
经过上述第一步,如果你才发现,你发现能言善辩的自己,居然是个隐藏性的“内向型”人格。该怎么办?
千万别焦虑,内向不是缺陷,更不会致命。每一个内向者都要接受自己的第一步,都是要走出世俗偏见和认知误区。
对内向型人格的几大刻板印象纠正如下:
1.内向≠少数和异类
虽然分类依据并不统一,统计也并不能反映准确数字;但唯一能被各界认可的就是,内向型人格,至少占到社会中30%的人群,甚至可能达到超过一半。内向的你,绝不是孤身一人。
2.内向≠孤僻,不合群
人类都是社会性动物,彼此需要;不是内向者不需要陪伴和沟通,而是因为内向者会在社交中消耗能量,所以有些时候,他们会疲于应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外向者则会从社交中汲取能量,所以风生水起。内向者不是也不应该拒绝社交,只是需要妥当地控制时间。
比起那些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人,我们都更喜欢“润物细无声”的君子之交,妥帖温暖。
3.内向≠木讷,缺乏创意
事实上,内向者往往非常善于思考,因为独处与安静更有助于深度思考。创造性和性格没有必然联系。
4.内向≠难以沟通
内向者往往都是最好的倾听者,他们会认真听进去别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态度。沟通的双方如果都只顾着自己表达,也是无效的。
对于善于倾听、分析性思考、共情的内向者而言,天生就具有一种特殊的社交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去关注周遭的人们以及这些人的需求。
5.高度敏感/容易害羞≠内向
环境因素和个人成长经历经验也会影响表现。天生的演说家,也一定有青涩害羞紧张的初次登台经历。
6.内向≠宅
很多内向型人,也很喜欢独自的户外运动。
7.内向不是缺点,只是特征。
不管什么原因造就出今天内向型的自己,或者努力伪装成外向的努力的自己,都不要觉得难过和害怕;没有人可以一直坚强地处于“非舒适区”,这大概也是很多人会容易不快乐,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的原因之一——违背自己的本性,并长此以往,肯定更不容易维持情绪稳定、
我们只有明白内向不是缺陷,才能进一步接纳自己。
(三)接受真实自我,顺应自己的内向型人格,发掘潜力
我们了解自己,不是要压抑天性,而是学会顺应,扬长避短。自我认同,也不是一味只看重自己的优点,而是可以正视性格优势和障碍。
内向者其实有很多显著特征,分为10大优势和10大障碍:
10大优势:
谨慎:
自我探索:
专注:
善于倾听;
安静:
善于分析:
独立:
善于倾听:
善于写作(相交口头交流):
持之以恒:
有同理心:
10大障碍:
恐惧
过于注重细节
易受刺激
被动
逃避
过分理智
自我否定
固执
孤僻
害怕冲突
我们可以牢记并善用这些特征,刻意将优势融于做事的过程中,降低性格障碍在某些场合的反向作用,有意识地去制定相应地解决措施和完成步骤。
没有人可以消灭自己的缺点,不过就是更好地自我控制,扬长避短。怎么做,举例说明看下面。
(四)如何在外向型主导的世界里,更好地忠于真实自我,更好融合?
作为内向型,也应该更加勇敢。不能把这个社会对内向的强势和不理解,简单归咎给所有的外向型。内向型人也有责任,行动起来,让外界更理解内向型的内在想法和真实需求。
沟通是双向的,只有理解,才能尊重。
当内向者面对外向者:两个世界,两个频道的人,只能是互相理解,求同存异,互相支持。
1.加强有效对话:
利用自己善于倾听,有同理心的特质,即使观点对立,对话也可以坚定缓和有温度,缓和态度,不激化矛盾。
善于自我探索和自我分析,就更应该抓住对话的主要矛盾和重点,掌控对话节奏。比如对方因为急躁而激动,可以请求对方慢下来重复一遍,有利于大家重回心平气和。
当面谈判前,不妨把谈话重点进行纸质梳理,发挥自己善于写作的特色,更便于自己在对话中稳定发挥,不被别人打乱节奏。
2.明确需求:
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的特质,所以该满足自己的合理要求,决不能毫无原则地妥协,委屈求全。
比如作为团队里的内向者,你在工作中是需要一段抽离和独处的时间,才能更好地梳理工作。没办法在应付长时间被打扰的过程中,很好地完成工作。
你可以合理提出自己的需求:
对待领导:可以简单汇报后,提出需要一段时间整理,约定下一次集中详细汇报的时间,而不是零散地事无巨细步步被打断;
面对同事:礼貌拒绝别人的夺命连环电话,约定一个联系时间。让别人了解并接受适应你的工作习惯。
只要做人做事都靠谱,这反而会树立专业可靠的形象:交给你不用操心,必定会有后续响应。
当内向者相遇时:彼此都要更勇敢表达,互相鼓励对方多走一步。
比如亲密关系中,家庭存在多个甚至全部都是内向型的成员。
难道就此不沟通,各过各的吗?当然不是。
1.平等共存:
不同性格的家庭成员的需求都应该被尊重。而不是都应该一味像强势的成员妥协。外向型父母面对内向型孩子,就需要尊重孩子,需要自己有独处和抽离的时间空间,这是他汲取能量自我调整的必要途径,而不是他不爱你们。
2.刻意多安排共同活动:
不要强制对方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比如把外向型限制在家中,不能出门;让内向型不停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矫枉过正不是好事,这不是纠正缺点,而是压抑天性。
内向型只是不喜欢过度社交和嘈杂,有益身心的户外运动,他们也能享受其中。
3.注重精神生活:
这不仅是内向型人的能量来源;其实对每一个人来说,我们都需要独处,思考,调整的时间;外向型人反而容易忽视这一点的重要之处。内向型家人可以鼓励提示他们。
(五)非常多的内向型人都在努力,展示这个世界的多样可能性。
比如《奇葩说》的人气辩手颜如晶,大家从第一季可以看到,那个只有在辩论时,才会打开和世界交流的开关的女孩,变成了现在会开玩笑,会交朋友,会有更多互动性的专业职场人士和公众人物。
她的改变是因为,她把自己变成一个外向的人吗?
不是这样,如晶一直还是如晶。就是因为她周围的人,包括她自己,都能接受她的所有特质,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最大程度,让她安静地做自己擅长的事,安静地像这个世界散发影响力。
内向,一定可以找到可以自洽平衡,和世界和睦相处的方式的。
撒切尔夫人说过,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所以一个人的性格或者人格,对这个人的一生,甚至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都很重要。
我看过很多有勇气站出来,为内向型人格正名和展示的视频;大家都在努力告诉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性格内向,不是任何人的错误。需要纠正的仅仅是看待内向型的态度和方式方法。
这本《内向心理学》有态度有温度,希望外向型可以去理解并接受内向的存在,最重要的是,更希望内向型,尤其是隐藏起来的内向型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学会发现自己,认清自己,接纳自己,反思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成为“自己”,而不是变成任何一个“完美的他人”。
世界永远需要内向型的你们!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
11月20本书4培养每天断舍离的好习惯,下次双11告别熬夜疯狂购物后悔囤积退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