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种用模具刻出来的坏人,世上当然是没有的,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一般人,可是一到关键时刻,有可能突然变成坏人,所以才可怕,因此绝不能掉以轻心。
夏目漱石的《心》,把死亡极度哀伤化之后,又把极度轻视死亡的姿态拿捏得恰到好处。
善良却不足够善良,自私却不足够自私,人性中这样的矛盾造成了数不清的悲剧和遗憾。
先生并非不想做个“残忍”的人,只是负罪感让他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做“残忍”的人。
所谓的“正当自卫”,成为了包裹着自卑、彷徨、自我否定、信仰崩塌这些利刃,于无声间刺向自己所惧怕的人的那一剑。
有罪其实并不让人为难,有罪且有因才是让人为难的地方。
个人危机、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自私自利的本性、传统道德的崩塌,这些为什么不能成为文学的主题?
当女孩子被诱奸、男孩子被侵犯、年轻女孩被揩油,你知道为什么社会上会有人不以为意,甚至对这些被伤害的人指指点点吗?
恰恰是因为这个社会上的绝大多数的人到死都没有看过世界的背面。
日本文学就将这一点发挥的极好,把人带到世界的背面,挖开土壤,摁着你的脑袋,给你看里面的肮脏和龌龊,告诉你这些“脏”不是“罪”,而是社会、生活种种因素发酵出来的“果”。
只有看过这些,我们才会接受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
非黑即白的是政治正确,人性是七彩的。
先生在“杀死”K的时候是黑的,一心一意包容妻子和岳母时是红的,而怀着负疚度过一生时是灰的。
不为所谓的美德邀功领赏,不为所谓的善良摇旗呐喊,只为人性中的黑暗面提供合理性,为有些人的“犯罪行为”作出哪怕是苍白的解释,带读者去看,去理解,去认可:
你看吧,你就是那样的人,你自私自利,你懦弱虚伪,你卑鄙无耻,你妒忌成性,但是你无罪。
这就是这本书的美,一种任性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