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有几句判词是这样写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里说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人,其中借用乐羊子妻停机的故事,指代薛宝钗符合当时女德标准,而咏絮才,说的是林黛玉才情卓绝,无人能比。
“咏絮才”专指一个有才情的女性。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正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谢道韫。
她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妇,出身被誉“谢家风范”的东晋权臣谢安家族,族中子弟几乎个个翘楚,所以,谢道韫这个谢安的小侄女,深受家学和家世影响,也是文采出众,目下无尘。
最有名的故事,是她还未出阁时,一家人赏雪,谢安说了句:“这雪怎么形容呢?”谢道韫的哥哥吟了句“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沉吟了下,没有言语,这时谢道韫在一旁说了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顿时拍手叫好。
凭这一句诗,人们从此以“咏絮才”来专门指代女子的才情,可她的诗作留下的极少,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惊艳之作。
其实,仅凭这一句就认定她有才的话,那《红楼梦》里薛宝钗的咏柳絮的那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不知道要比这句好多少倍。
但谢道韫的才华还是被当时社会认可的,据说她年轻新嫁时,小叔子王献之常在家与客人清谈,总是说不过人家,谢道韫听着着急,把小叔子请到一边,自己亲自上阵,在帷幕后与来客侃侃而谈,客人纷纷被折服。
出身显赫,且少有才名,到了婚嫁年龄,自然家里要给觅得一个好夫婿。其实豪门圈儿就那么几户人家,就像当年大权臣郗鉴为女儿相中了王家的王羲之一样,谢家自然也把眼光盯在了王家这样的大家族上。王羲之有七个儿子,最有名的是王献之,因为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与其被世人称为“二圣”。但我们前面讲过王献之与表姐郗道茂情投意合,结成了夫妻。
谢安无奈,只得退而求其次,王羲之的三儿子王徽之,跟王献之最要好,而且书法也不逊于王献之,但他恃才傲物,放浪形骸,把魏晋名士洒脱不羁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据说他在下雪的半夜,喝酒喝得兴奋,想去见一个姓戴的朋友,临时起意,上船就走,船走了一夜,才到了朋友的家门口,可他却吩咐掉头返回。别人问他怎么不进去,他竟然说,本是一时兴起才去的,到了以后兴致没了,就回来了呗,为啥一定要见他呢?这就是“雪夜访戴”这个成语的由来。
我们只能说,魏晋时期的人们都是脑路清奇的人,崇尚的是不按常理出牌,还标榜真名士,自风流。
谢安是当时的朝廷重臣,他的思想与那些洒脱的名士们有很大不同,所以,王徽之一番出格操作,让他很是不爽,他觉得这小子不靠谱。
谢安这回定下的是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王凝之是虔诚的五斗米教的教徒。五斗米教据说是道教的一支,因为入教要缴纳五斗米而被称为五斗米。
15岁上,谢道韫嫁了过去。婚后不久,她回到娘家,闷闷不乐。谢安问她说:“你老公是王羲之的儿子,也不错了,你怎么还这么闷闷不乐的啊?”谢道韫感慨地说,咱们谢家一族,叔父您还有谢据,兄弟中也个个都很出色。可是没想到天下竟然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言下之意,这个丈夫让她失望透顶。
谢道韫不过十五岁,但看人极准,没有被丈夫的一笔好字忽悠到。她对王凝之的评价,后来被证明是准确的。
婚后几十年的生活,是个黑匣子,没人破解发生了什么。以谢道韫的身份、背景与教养,自然会中规中矩完成她应完成的角色,直到丈夫把灾祸带到眼前。
王凝之虽然书法成就抵不过父亲和弟弟,但仍然可称为名家,可是他却选择了一条不合适自己的路。
在谢道韫的叔叔谢安的保荐下,他官职一升再升,一直做到主管一省军政大权的会稽内史。东晋末年,官场黑暗,民怨纷纷,王凝之在任期间,五斗米教的孙恩起兵造反,率众攻打会稽,王凝之到底是豪门大院公子哥出身,既没有智谋也没有勇气,居然不去领兵设防,却相信道祖能庇佑全体百姓。他不排兵布阵,不操练军士,而是闭门祈祷,求神保佑。结果叛军长驱直入,一城百姓惨遭荼毒,王凝之和几个孩子也都遇害了。
谢道韫横刀在手,组队突围。怎奈寡不敌众,全成了俘虏。
接下来的场面比咏絮之才更震撼千百倍,谢道韫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以为她抱的是王氏子孙,下令立即杀了孩子。
谢道韫厉声呵斥:“事在王门,何关他族?这孩子是我的外孙刘涛,如果你要杀他,那先杀了我!”孙恩被震慑住,不但不杀,反而护送她们回到了故居。
后来孙恩胜利,派新任会稽郡守前去拜访谢道韫,一番攀谈之后,郡守回去说:"内史夫人风致高远,词理无滞,诚挚感人,一席谈论,受惠无穷。"
谢道韫虽然出身阀阅门第,且才名加身,却跟那个不喜欢的丈夫过了一生,实际上她的政治能力和情怀都远超过丈夫,但她既不能选择夫君,亦无法选择人生角色。
她的盛名不止在稚嫩卖萌的“咏雪”作文中,还留在了那个杀伐决断的巾帼映像里。她真是那个风流而充满张力的大时代独具魅力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