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中所讲的价值观指的是个人对客观事实包括人,物,事及其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对自己好的,总体看法和评价。不同的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
价值观的群体趋向性,放在身边也是比比皆是。一帮诚实的说活实实在在的人是融不进一个满嘴打趣空话套话一堆的群体,那些每天说着空话笑嘻嘻的说着不切实际话的人认为这是他们维系关系交友的方式而碰到一群人对他们这种观念则是充满厌恶的。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我和她曾今几乎是一起吃饭逛街健身的好闺蜜,一起参加比赛的好搭档,但是在后来我发现与她之间我们存在着一种缝隙,而这种缝隙使我越来越觉得和她在一起有压力,很多时候我是在附和她的某些看法。这就是共同语言,也是价值观不同下的看法不同。后来我便渐渐与之保持距离,形成轻松的交际范围。
我选择写价值观的群体趋向性,这里我只是想说下环境,或者某一个(阶段的文明)对这些深受影响的人的一些极端做法成为合理性的解释。比如说我一直很感兴趣的日本的(物哀精神),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日本人与生俱来的悲观主义意识,病态的想法。也比如说曾今看过的一本书霍尔顿写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是初高中生的推荐小说,但是很多人看完觉得厌恶,觉得里面的主人公属于自暴自弃然后给自己找了一堆理由的废柴青年,但是他的这种行为,言谈,甚至穿着那个典型的鸭嘴帽反着戴都在那个时代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一个国家的大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政治对于一个国家群体的价值观的影响。日本人喜爱美,尤其是钟爱“物哀”。日本列岛被美丽的大自然所环抱,可是资源匮乏和天灾多难却使日本人心理形成了“悲观”的 尊贵气质。“物哀”可以解释为“悲哀”、“悲惨”、“悲观”等意思之外,还包含“怜悯”、“同情”、“感动”、“美”等含义在内。
对于物哀我第一次接触是从川丹康成的《雪国》,还有很多日本人都知道的《伊豆的舞女》,舞女是作为美的象征,但现在在日本已经很少看到伊豆的舞女雕像,因为很多舞女只希望留下自己最美的一面。如同日本的樱花一样,日本人对樱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樱花花期很短美在一瞬,所有的美只是一瞬,瞬间的美之后就是衰败那是一种悲哀的美学融合到整个日本民族的骨子里。这样的价值观在我们看来是消极不可理解的。但是不得不承认,日本享誉世界的文学中让人沉浸在这种美感中不可自拔的就是这种对物的悲哀。
《麦田里的守望者》也是美国阶段性时段的社会大背景下的价值观诉导。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麦田里的守望者》领导了美国文学创作的新潮流,它使得思想贫乏、感情冷淡的五十年代的美国人为之倾倒,这个时期完全可以称作超于文学定义的“塞林格时代”。剖析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从憎恶虚伪、追求纯真到最终屈从社会现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二战后美国青少年一代孤寂、彷徨、痛苦的内心世界。这部小说最初得到二战后那一代美国大学生的欢迎。然后,不管家长或图书馆长怎么看待这本书,大量的中学生也开始想搞到这部小说来读——因为阅读过它成了一些学校帮派的入门通行证。时代的背景之下决定了叛逆的思想以及跟随他的一群社流价值观的导入。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最具有影响力和时代背景并且为人熟知的无过于莫言的小说,莫言的小说是非常具有时代影响力的,同时也是他的时代影响了他的文学价值观。但是正如我们知道,虽然他的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获奖前在中国是没有名气的,很大部分就是他的小说中传达的大部分是战争时代人性的阴暗面以及中国敏感的政治事件比如《蛙》讲的是计划生育,比如《白棉花》中又是阶级性中人性阴暗的一面,他的文学价值观中与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很不相符,我们不会赋予他这种群体的价值趋向,但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价值观是什么呢?莫言获奖很多中国作家非常反对,这也打醒了一些作家光在姿态上迎合诺贝尔奖的价值观,或者热衷讨好猜度评委心思更是徒劳。文学的价值观没有必然决然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我想如果很多中国作家看到莫言作品获奖了,会不会处于一种模仿,也写揭露中国社会批判性的文学呢?这就是非常好笑的了,价值观的趋向性有时候会成为一种模仿。
放在现代,《小时代》无疑是被批的最厉害的,三观不正,充满拜金主义,很多评论家甚至称其是对消费至上主义的空虚崇拜,为中国的年轻人树立了负面榜样,在一个极力缩小巨大的贫富差距,遏制中下层阶级暴发户层出不穷的国家这不电影就是触及了中国社会价值观下的敏感神经。我是小四的忠实读者,我从初中第一次接触他的小说就非常喜欢他的小说带给我的情感冲击感。他喜欢把上流的和下层的阶级性的东西赤裸裸的把他们合在一起,表面看是美的,然后突然通过一件事把一切都揭露出来。在少年群体,可能那帮少年应该也和我差不多大了,这是一种专注于物质的新生代,可是谁不喜欢物质,那是一种率性的喜欢物质的爱。这种价值观在整个社会的主流群体中就是一种对当代年轻人的嘲讽。可是这并不影响他的票房,这本小说的销售量以及他的讨论热度。激起一个民族内心的痛点的价值观,往往是矛盾又复杂的价值观,在文学上被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文学价值观的趋向性必然是和社会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背景以及主流价值观引起冲突的时候又会分成派别,各有自己的趋向认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