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尔德·斯密斯是一位潇洒、自在的债务人。他就像漂浮在负债的汪洋大海里的小舟,永远也到不了岸。刚清偿一笔债,就卷入另一笔债,而且越陷越深。他用做家庭教师赚到的钱——这是他全部的财产——买了一匹马。他的亲戚给了他50英镑,让他去内殿法学院学法律。但是,他还没走出都柏林,就把所有的钱花掉了或者赌掉了。后来他又去爱丁堡学医学,因为要给一位朋友作担保人,于是被迫匆匆离去。此后他开始了欧洲之行——没有一分钱,只有他的笛子,他只有沿路乞讨。当他回到英国时,他仍然一贫如洗。后来,他经常说:“几乎在欧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有我欠下的债务。”
当哥尔德·斯密斯开始独立赚钱之后,他依旧债务累累,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刚挣到手的钱马上就被花掉。他被人五次三番地催讨牛奶费,经常受到律师的威胁,甚至因为交不上房租而被捕入狱。但是他仍然没有觉悟,并且没有节俭的意思,继续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就在他的《维克菲尔德的牧师》第二版发行的那个月,他开出的在纽伯里支取15个基尼的支票遭到拒付而退了回来。当他在老证券大街参加鲍斯韦尔宴会的时候,他穿着“缎子面料上衣和带花纹的真丝裤子”,但是事实上,他的这身衣服的真正所有权是裁缝的,直到死,他都没有为这身衣服付钱。
经济的繁荣不仅没有减轻他在经济上的困苦,反而加重了他的负担;他挣到的钱越多,他就越不考虑生活上的开支,并且肆意挥霍。面对各种诱惑与享受,他无法拒绝。他还会用从别人那里借来的一个基尼施舍乞丐。他能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送给那些有需要的人,把自家床上的毯子拿掉送给别人。他就是这样,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的任何要求。为了弥补过度的开支,他甚至用写许诺书的方式取得别人的信任,从而向人家借钱,但是事实上,这种方法根本行不通。他经常是过了今天就不考虑明天,常常把抵押过无数次的房产证再拿去抵押。这样,他的一生都是一贫如洗、艰辛困苦和负债累累,虽然他有过短暂的奢华生活。直到他死的时候,他的负债已经超过200英镑。约翰曾这样评价他:“这样的诗人会取得大家的信任吗?”
上面提到的哥尔德·斯密斯与其他人的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这个世界是如何粗暴地对待这些天才人物的,同时也证明了这些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应付社会生活上是多么的无能。有些人认为社会应该多宽容他们的天才,政府也应该为他们做更多的事情。但是如果他们自己不愿像普通人那样做一些事情——自尊和节俭,那么社会或者政府好像也不能为他们做什么了。或许我们会同情哥尔德·斯密斯的困苦生活,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自始至终哥尔德·斯密斯的真正的敌人其实就是他自己。事实上他的收入很高,14年一共赚了8000英镑,如果在今天,他赚到的钱还会多得多。他的一本《关于地球与富有生机的自然界的历史》,就使他赚了850英镑。而这本书充其量只能算作是富有技巧的东拼西凑。约翰逊提到他时说:“如果哥尔德·斯密斯能够区分一匹马和一头牛,那么这就是他动物学知识的水准。”《性情温和的男人》一书的出版为他赚了500英镑,其他作品也都如此。在文学上,哥尔德·斯密斯像约翰逊一样成功,但是在做人方面,他却缺乏约翰逊的那种朴素、自立和自尊。
事实上,在哥尔德·斯密斯的思想深处,他也懂得什么是正确的生活道路,只可惜他缺乏走向正确道路的勇气。在他给兄弟亨利的信中,他谈到他侄儿的前途时,他这样写道:“我亲爱的兄弟,要把你的孩子教育好,要教他学会节俭与朴素。要让他看到他那可怜的叔叔堕落的样子。在我从经验中获得节俭的意义之前,我读了很多有关大谈慷慨无私的书籍。渐渐地我养成了哲人般的生活习惯,并用哲人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从而使自己也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就这样,经济的拮据加上过分的慷慨,使我忘掉了公正的法则,甚至将自己沦落到那种对那些施舍者无比感恩的悲惨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