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研究几款导购app的时候发现1个有趣的现象:在第三方导购平台上,有的平台喜欢在商品详情页展示出商品详情,有的平台则在商品详情页隐藏了商品详情,并且把查看商品详情的按钮做得很弱。
直接展示出了商品详情
隐藏了商品详情,且把查看按钮做得很弱
这两种设计,各自都有自己的理由,那么到底那种观点更站得住脚呢?
建议隐藏商品详情
用户在商品列表中浏览,如果愿意点击商品到商品详情页,证明用户已经有潜在的购买动机
不展示商品详情,会缩短用户的决策链条,如果用户决定不买,那么他就不会点击领券购买按钮,如果用户比较感兴趣,他就会点击领券购买按钮跳到淘宝去进一步查看
隐藏商品详情的页面跳转率会高一些,因为用户不看商品详情的话,他有更大机率保持住从商品列表跳转进商品详情页的潜在购买冲动
跳转率高,平台的数据会好看一些
不展示商品详情,加载速度快,消耗流量少
建议显示商品详情
用户在商品列表中浏览,如果愿意点击商品到商品详情页,证明用户已经有潜在的购买动机
用户此时希望进一步了解这个商品,有商品详情,会帮助用户更深入了解这款商品,从而决定要不要买
从导购平台的商品详情页点击领券购买按钮到淘宝的商品详情页,跳转过程等待的时间比较长,平均在5秒以上,这个过程是很痛苦的,痛苦的过程越少越好
用户在导购平台的商品详情页查看商品详情是很快捷的(没有跳转和等待过程)
用户看了商品详情,跳转到淘宝的跳转率应该会低一些,但是跳转过去的用户下单付款的概率更高
用导购平台的用户大部分是女性用户,她们是盲目的,她们就喜欢逛逛逛,所以必须尽快看到商品详情
总结
有一些背景要给大家交行一下:
一般导购平台用户浏览的路径都是:商品列表->看到感兴趣的商品,点击->跳转到商品详情页->决定领优惠券(不是下单哈)->点击领券按钮->跳到淘宝的领券页->领券,跳到淘宝的商品详情页->加入购物车或者直接购买
假定我们这里讨论的仅是针对淘宝的第三方导购平台,这些平台都能拉到淘宝商品的所有数据,价格,销量,包括商品详情等等
两种不同的观点都认可同一个标准:最终的成单数量和成单金额是决定导购是否有效的标准,区别在于建议隐藏商品详情的觉得这样做从导购平台跳到淘宝的机率大,建议显示商品详情的觉得跳到淘宝了之后下单的机率更大
导购平台的成单数量=平台浏览量x平台跳转率x淘宝下单率,成单金额=单笔平均成单金额x成单数量。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哪种观点,我们假定平台浏览量都是一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