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有两种强烈的感觉:一是啪啪打脸,直戳痛点;二是颠覆认知,刷新观念。
第一个感觉是目前自己在读书和学习方面存在的误区和问题,第二个感觉是所受到的启发和以后的方向。
1.知识囤积源于迷茫与焦虑
知识囤积是我多年来极其爱做的一件事。快要报废的笔记本电脑里有本科时囤的致用类电子书和文章;大大的书柜里塞满了书,已经多到堆满了窗台,去年双十一囤的书还有没有拆封的;进入知识付费时代以来,更是购买了各种方向的课程:瑜伽,心理学,育儿,亲密关系,时间管理,自我提升……多到没有精力去打点。
知识囤积是因为自己的焦虑与恐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缺什么而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不是因为知道自己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在媒体和演绎者包装影响做出选择。然而囤积并没有让我变的更好,相反会因为花了钱读不完听不完感到愧疚。因为囤积太多,总感觉无从下手,常常用没时间,没精力当借口,常常因为记不住,学不下去感到沮丧。
2.学霸后遗症:停不下来的提取重点,归纳总结,把握中心思想
这么多年来,一直让我引以为豪的一件事就是逢考必过,不仅在学科学习上一直保持着很高的水准,考各类证也是毫不费力,甚至陷入一种感兴趣的事情就去考一个证的怪圈,所以我有了瑜伽教练证,心理咨询师证,口译证……名副其实的考证达人。
现在想来,我一直在用对待考试的方式对待学习,对待自己的兴趣,我很擅长的一件事就是提取重点,归纳总结,理清书中的逻辑与脉络,从整体上去把握中心思想。我对学习的理解还是停留在知识记忆的层面上,习惯性的去识记与归纳大意。事实上,知识体系很重要,但不是去照搬作者的知识体系,而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甚至没有必要去读完一本书,因为这本书里的知识不一定全部都是我所需要的,作者认为的重点不一定对我来说是重点。致用类阅读,重要的不是要读完看懂全然掌握,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将知识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3.把书当做权威,企图找到正确答案
我总会把书本当作权威,缺乏质疑精神,认为学习主要任务是从呈现的材料中找出正确答案。把浏览知识的数量当做学习收获。事实上,自己引以为豪得学习能力在职场和生活中并没有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难以解决时,可能会从时间或精力方面找问题,而没有想过是自己对学习的认识出了问题。有时候,扼杀问题的最大凶手恰恰是正确答案。因为正确答案往往是一些事实性知识,实际是把探索未知的热情转化成记忆事实性知识的苦差事。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学到的知识。主动创造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好的学习应该是自己主动创造信息,这种信息具备高度的个人相关性。
4.反思与行动才能形成学习闭环
阅读本身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也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发生在知识内化与反思之后。
学会不对书负责,而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读书学习时,能主动有效的学习,联系自己经验,设想日后应用,在应用后复盘,如此循环。
学会不把大脑当硬盘。因为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在于硬盘中储存的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处理问题能力不强。
学会做自己的拆书家,用自己的语言重述重要信息,要给出自己的经验,告诉自己这里可以读慢点,那里可以读快点,加工出自己的案例,不执着于找到书中的重点与体系,把知识拆为己用。
学习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拥有学习力,就拥有了对生活的掌控力。愿我们早日具备这种能力。
读书之前应先确认自己的目的,选择不同的书,使用不同的读法。致用类图书不必在乎是否读完,是否理清作者逻辑和知识脉络,而应拆为己用,结合个人经验加以运用。
拆书重要的不是快速找出书中的重点,而是拆书能不能为我创造价值,解决问题。
如果学习者缺乏内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不能把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即使解决了没时间,没精力,看不懂,记不住等问题,也没有多大意义。
有效的学习来自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读不懂的内容可能是原书的重要部分,但对我不一定重要。
为什么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
1.书中有些知识需要学习,有些知识是不必要的。
2.读的越多,不见得用的越多。
3.只要能在实践中用上一点,图书创造的价值就超过书价。
者的体系搬入大脑,而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没有充裕的生存余力,就更应该给自己装备上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学习方法。
想通过阅读提升能力,需要先装备更对症的方法论,具备如下特征:
1.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轻松愉快有效
2.强调自我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3.致力于内化应用知识,实现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理解和记忆知识。
不破不能立,不拆不成器。
有效学习的五大公理
自我导向
关联经验
强调实践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没必要过分追求理论深入,体系完善,细节论证。
内在驱动
热衷于收藏干货,喜欢转发鸡汤,坚持打卡的人,往往是同一类人:对成长有压力,对学习有焦虑,却不知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样的学习,只好用干货和鸡汤以及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来自我抚慰。
高级学习者会判断学习目标和读书类型。知识类学习把书当老师,兴趣类阅读把书当导游,致用类图书把书当医生。
高级学习者学会不对书负责,而只负责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读书学习时,能主动有效的学习,联系自己经验,设想日后应用,在应用后复盘,如此循环。
高级学习者不把大脑当硬盘。因为我们遇到问题时,不在于硬盘阶段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处理问题不强。
学习促进者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知识。
初级学习者的典型表现是用自己最熟悉的方式去解决变化中遇到的新问题。不会什么,就去考一个证书。
初级学习者对学习的理解多停留在知识记忆层面,要么记住,要么归纳大意。
在极速变化的时代,最重要的学习能力是把有价值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这种能力。
高级学习者:将推理用于个人生活
高级学习者可以做自己的拆书家,他们仿佛有两个大脑,一个大脑提醒他们要用自己的语言重述重要信息,要给出自己的经验,告诉自己这里可以读慢点,那里可以读快点。另一方面大脑则接受这样的提醒,加工出自己的案例,把知识拆为己用。
如何提问?
在反思和追问时尽量用如何而不是为什么。
在标准的层面向对方提问。
如何回答提问
一种回答是给出正确答案,另一种回答是能够促进正确思考。前者相当于上网搜索并一下找到信息,后者像是跟智者交谈。
扼杀问题的最大凶手不是粗暴打断而是正确答案。因为正确答案往往是一些事实性知识,实际是把探索未知的热情转化成记忆事实性知识的苦差事。
比答案本身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主动创造的信息才是最有价值的。好的学习笔记应该是自己主动创造的信息,这种信息具备高度的个人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