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兼备,实现双轮驱动发展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年来,风起云涌,时代更迭,中华文明也从未中断。然而在这车水马龙,科技发达的社会,人们习惯公式化的生活,只知一味跟随世界的大流,却忽视了发扬自身文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精神就显得难能可贵。然泱泱华夏文明怎可在此止步,须以守中华文化之精华,攻中华文化之弊端为身,以创新发展为轮,振兴传统可计日而待也!
欧阳修云:“必先知致弊之因,方可言变法之利。”文化往往是变革发展的。 铁画银钩,笔走龙蛇,行笔可飘若浮云,下笔矫若可惊龙,我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多赖于人们的探索与变革。大篆乃是上古所制,远古的产物是也,所以人们都不通晓。相较而言,小篆对人们来说更为简易通俗,于是后人皆用小篆。到了秦国,用篆体处理繁杂的公务很是困难,于是有人创造了隶书。如若不在大篆上删繁就简就不会有小篆的出现;如若不将小篆化圆为方就不会有隶书三千。在原有文字基础上删减为守,根据现实的需要有所调整为攻。这不正是因为前人秉持着科学的态度,赋予中华书法时代的新需要、新内涵,对书法的形式进行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书法才能一直流传至今并成为中国的明信片。传承不是完整地保留,而是要对事物进行辩证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根据时代要求,使中华传统文化染上现代的色彩。
“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先生的箴言让人振聋发聩。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断创新。檐角高翘,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的黄鹤楼,自古就是“天下绝景”。登高赋诗,对其进行刻画的诗篇数不胜数,而崔颢《黄鹤楼》被认为是古今“七律第一”。昔日诗仙李白也曾高登黄鹤楼,眼前之景是大气磅礴的山河图,重岩叠嶂,大江奔腾东去,浪涛翻涌而尽。李白不禁触景生情,刚要提笔宣泄那怀才不遇的惆怅、天涯浪子的思乡之情。可最终只有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到上头。”李白对诗的态度是严谨的,他要么不写,写就一定要写的比别人出彩!当他看完崔颢的诗,只觉得自己诗的意境远不能及崔颢的诗,后李白写了一首《凤凰台》算是致敬。正是因为李白有“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态度,才能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让“诗魔”白居易都赞叹不已的诗句。或许这就是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不断创新,也或许只有真正像李白一样,有一颗进取的心,不媚世风,化笔为剑,自辟新路,才能唤起现代人内心的共鸣吧!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到德之至也。”人人都力争创新,但是太急功近利,往往会走弯路,冲动会蒙蔽我们的理智。正所谓“言轻则招扰,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浮躁行事是为人处事的大忌,而创新是从日常的苦干实干中来,创新的质的飞跃需要量的积累,耐得住寂寞,最终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人间词话》王国维留言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有三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甘于第一境的寂寞,怀揣着第二境的决心,方能收获第三境的美景。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强。身为一个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国家文化繁荣昌盛是我们社会主义接班人义不容辞的使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没有一艘船不经历狂风暴雨,纵使暗礁丛生、暗流涌动、流年蹉跎,也愿与国共甘苦,愿与国人共同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在历史中实现文化进步。
人本是散乱的珠子,随地凌乱,文化用那根细丝,穿过历史,越过八荒将我们串成一个整体。我们没有文化就没有精神,国家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昔人已逝,文化的惊涛始终翻涌,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传承创新、攻守兼备中让文化的细丝
强韧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