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15周日更,持续105天,写了105篇千字文,尽管篇幅不长,但是也码出来15万余字。
日更百日,完成总任务的四分之一,这对我这样一个懒于动笔的人而言,也算是小小的惊讶了。
回顾这一百多天的日子,意外地发现,写作竟然也成了一个很好的解压方式,生活中所有的垃圾情绪,都可以在写作中渐渐地得到净化洗涤和排解。
日更让我爱上了地铁生活。
每天早晨,在很多都市人驾车拥挤在早高峰的焦虑中时,我选择了地铁的空间,让自己的情绪不停地在手机上翻腾着,跳出一个个的字符,迎来一天的期待和激情。
傍晚,疲惫的身躯在耗尽了一天的时光后,钻入地铁的熟悉空间时,文字的力量却又神奇般地回到体内,开始按摩化解淤积了一整天的焦虑和烦恼。
就这样,我爱上了写作生活。
写作生活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化写作吧。生活化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写几篇文章,它的重心应该是“生活化”。
什么是生活化?生活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场景拼接而成,当写作真正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一部分的时候,那么生活化写作就是这些不同场景的自然流露了,难怪写作可以成为生活压力的出气筒了。
这个时候,我才明白为什么写作有时候会那么轻盈,轻盈得你根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在写完一篇文字的时候,仍然意犹未尽;但有的时候,写作却又那么沉重,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迟迟动不了笔。
原来,写作也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就是你的生活,流淌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之间。脱离了生活场景的写作,无论怎样自嗨,充其量也只是具美丽的躯壳。
日更百日,在堆砌了百余篇文字后,我感受到了写作的呼吸,一呼一吸之间就是一个个不断转换的生活场景。
其实,“场景”本来就是写作的存在形式。“场”是时间和空间的叠加,“景”是情景互动,写作的“场景“就是在空间和时间叠加的点上触发人的情绪。
场景是鲜活乱跳的,如果写作呈现出来的场景不能影响和触发人的情绪,那它肯定不是一个场景。
其实,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会形成自己的情绪和认知,我们的写作无非就是把这些情绪和认知还原为一个个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里就包含着极其生动、细致、精微的场景。
比如,我的生活离不开长期的咏春、英语和国学的学习与实践,咏春强体、国学健脑、英语增智,它们承载了我太多的情绪和认知,可以还原为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故事和场景,所以,它们在我的写作日更中沉淀下来,形成了“咏春、英语和易经”三个系列,让我的写作充盈着满满的生命感。
所以,任何情绪和认知都和它们特定的场景相关,脱离了场景的情绪和认知是可怕的,它们要么是自以为是的发泄怨气,要么是不负责任的随意杜撰,或者是孤芳自赏的自娱自嗨。
如果你的写作一旦被这些情绪和认知控制,而不能还原为深层的场景或者故事,那么你的写作注定活不久,因为写作没有了呼吸,只能窒息而亡。
以上暂作本周的日更写作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