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8.20文王“四友”,武王“十乱”。

第八篇第20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舜有臣五人:即辅佐舜的五位大臣,分别是禹、稷、契(xiè)、皋陶(yáo)、伯益。

    臣: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臣的本义:男性奴隶。

    “臣”后来延伸指辅佐帝王的有才能的人,本文的乱臣为“治乱之臣”。

      才难:人才难得!

      唐虞之际:以尧为首领的氏族是唐陶氏,称唐尧;以舜为首领的氏族是有虞氏,称虞舜。所以尧在位的时代叫唐,舜在位的时代叫虞。“唐虞之际”意为自唐虞以来。

      斯:指周武王时期。“于斯为盛”就是在这个时期最兴盛之意。湖南长沙市岳麓山下的岳麓书院门口有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其中的“于斯为盛”即源于此。

    有妇人焉:妇,会意字,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帚”,右边是“女”。从女持帚,表示洒扫。妇的本义:已婚的女子,后泛指所有女子。

      此处的“妇人”应该指武王之妻邑姜。记载妇女参政,最早出自此处。

    “姬”由“女臣”合字,即女子参政。可见女子参政,古已有之(最早的“姬”就是指朝中女官,后姬泛指美女,如秦始皇母亲赵姬,项羽夫人虞姬等)。

      孔子说“九人而已”,大概可以断定该“妇人”是主以治内的,真正治外的只有九人。

      三分天下有其二:据《逸周书程典篇》说:“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于商”。相传当时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以服事殷:以臣服的姿态侍奉着殷朝。“服事”一词源于此。

      全文理解为:

      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以来,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兴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文中孔子提出了两点:一,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二,国家要有“德”,才能得到人才。

    《周书·武成》中描述文王:“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意为:小的诸侯感怀周的恩德,大的诸侯畏惧周国的力量。

    文王治理不仅靠的是“德”,还利用与商朝的关系,以及凭借日益强大的国力,对诸侯大国进行军事震慑和杀伐征战。

    《左传》记载,稍早于孔子的晋国正卿韩献子说:“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也。”意为文王能审时度势,利用纣王要他“帅殷之叛国以事纣”的要求,曲意称臣,东征西讨,使得周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势力范围越来越广阔。

    孟子曾引用《诗经》中的诗句“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来赞美文王,并说“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孟子还说:“一人横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孔子除了评价文王“至德”,泰伯“至德”,武王“才难”外,还评价尧帝:大哉、巍巍乎、荡荡乎、焕乎,这一系列的赞美之词,是所有帝王中最伟大的。舜帝: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禹:吾无间然矣!尧舜禹三王该算是至圣了!

                    武王十乱

      文王有“四友”,于是周能三分天下有其二,武王有“十乱”,于是周灭商,平“三监”,伐“东夷”。武王“十乱”中包括着“文王四友”。

    1、周公旦,姓姬,名旦,尊称周公,周公是武王的弟弟,他制礼作乐,辅佐武王。武王死了以后,又辅佐武王的儿子成王。

    周公被称为“元圣”, 中国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的儒家观点并非自己独创,他只不过是整理了周公的儒家观点和礼仪制度。

    周公被孔子尊作其先师,是他一生最崇拜的人之一,孔子的一生主要在整理周公之礼仪,并在周公礼仪的基础上,和其学生一道发展了周公学说,后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儒学。

    周公对中华民族的融合、对中国疆土的扩大、对中国道德的形成无不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2、召公奭,是武王和周公的同父异母弟,也是一位圣贤,辅佐武王灭了商朝。

      姬奭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蓟(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但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自己仍留在镐京任职,辅佐朝廷。因采邑于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召公奭。

      在《诗经》里面就有两篇是关于周公和召公的诗歌。一个是《周南》,一个是《召南》,《周南》是记录周公在南方治理国家的业绩,还有当时那些地区的诗歌。

    《召南》是歌颂召公政绩的诗歌以及召南地区的民间诗歌。召南指的就是召公治理的南方地区,在今汉中盆地东部及河南南阳一带。

      3、太公望,就是有名的姜太公,名叫吕尚,姓姜,字子牙。他原是黄河下游地区,古齐国的贵族后裔,古齐国被商朝灭亡后,他一心想要复国,在他欣闻周地的西伯侯姬昌贤能有德之后,千里迢迢赶往周地,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

      姜子牙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武王封给他的地,就是齐国之地,和周公的封地鲁国接壤。

      4、毕公,生卒年不详,姬姓,名高,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异母弟,周武王灭商后,受封毕地(在今陕西咸阳,一说在今陕西西安),史称毕公高,是毕国与毕姓始祖。

    周成王临终时,遗命他与召公辅佐周康王继位,周康王命他治理东郊。由于毕公等人的辅佐,使周成王与周康王时期天下安定,四十多年没有使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毕公也是一位贤者。他名称中的公,不是爵位。之所以称为公,是因为在成王继位以后,他是成王的老师,属于天子三公之一,所以叫毕公。

      5、荣公也是三公之一。《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大臣胥臣曾说,周文王时重用“周召毕荣”使“柔和万民”。

      周召毕荣,即周公旦、召公奭、毕公高、荣公,分别是西周鲁国、召国、毕国、荣国的始封君,周文王在他们的辅佐下,天下归心,万民臣服。荣公也是荣姓的得姓始祖。

      6、文王的四位亲信大臣分别是太颠、闳夭、散宜生和南宫括。闳夭曾经在文王姬昌被纣王囚禁的时候,解救过文王。因为纣王十分好色,闳夭当时献给纣王美女、宝物,就把文王营救出来。

      同闳夭一起做这个事情的,还有散宜生和姜太公。“文王四友”也是辅佐周文王兴国,最后帮助武王灭纣的贤臣。

    7,“十乱”中唯一的女性到底是谁?古注当中有各种说法,有的说是武王的母亲,就是文王的夫人,太姒。

    有的说是武王的妻子,邑姜。既然是“臣”,就不可能是太姒,应该是邑姜无疑。

    邑姜,姜姓,姜太公吕尚之女。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姬发的王后,周成王姬诵、唐叔虞的母亲。

    据传她那时就懂得胎教,她怀成王的时候,“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独处而不倨,虽怒而不詈,胎教之谓也。”

      邑姜怀第一个儿子周成王时,站立的时候不东倒西歪,坐着的时候端正严肃,说笑的时候不喧闹,独处的时候不随地蹲坐,有了脾气的时候也不随便乱骂人。

      这些事情,若非有极大的毅力和克制力,是很难做到的。山西太原的晋祠供奉的就是邑姜和唐叔虞。

      邑姜是商周之交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有关她的身份,在《左传》,《史记》中都有记载。

      周成王八年(前1035年),周朝诸侯国唐国(唐国地处黄河、汾河的东边,方圆有一百里)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

      同年十月,周公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将唐国百姓迁到杜地,并将周王室子孙迁到唐地。周成王十年(前1033年),周成王将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故称唐叔虞。

      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xiè)继位。姬燮继位后,因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 ,是为晋侯燮。所以唐叔虞被尊为西周时期晋国始祖、三晋文化创世人。

      武王去世后,邑姜继续辅助成王,成王去世后,邑姜又辅助康王。那段时期被史学家称为“成康之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