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显灵圣迹在中国各地都有流传。有句说法,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有关帝庙的地方就有关公显灵圣迹在流传。
位于洛阳市伊川县水寨镇乐志沟文化广场,有座关帝庙,据说是“关公首显圣地”。
相传关羽临沮被害后,孙权行移祸之计,将关羽首级送往居于洛阳的曹操。吴军沿古道护送关羽首级途经乐志沟胡家集时,突然战马嘶鸣,跪地不前,使官惶恐万分,不知所措。征询当地隐士,方知是关羽威灵显圣所致。使官急忙从胡家客栈请来香裱祭祀,方始成行。
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正月十三,有三位道长慕名而来,认定胡家集是关公威灵显圣的风水宝地,遂四处化缘,合集十方善信、长者、居士,推崇关羽之浩然正气,忠勇大节,广为传述,教化人心,于是大兴土木,戮力同心,修建庙宇,成就弘法功德,并塑奉关羽金身,称作“关庙”,日夕供奉,香火不绝。
胡家集关帝庙建好后,善信云集,盛况空前。据《胡家集关帝庙功德碑》碑文记载称:“胡家集关帝庙位于伊东洛韶通商古道之侧,风景秀丽,民风质朴,对关帝忠义仁勇之大节,乡众笃敬有加,方圆百里,善男信女前来奉祀者络绎不绝,乃至途径官员商贾无不停车下马,进庙叩拜。”
胡家集关帝庙史迹久远,名闻遐迩,被称作洛南汝北寺庙文化之一大景观,但在十年动乱中,惨遭灭顶之灾,千年古刹,荡然无存,委实令人惋惜之,感叹之。碑文记载,2010年,本地的关公信众踊跃捐资,使得帝庙恢复修建,圣像焕然巍峨,彰显灵光。
胡家集关帝庙为何会成为“关公首显圣地”的发生地?这跟史书中关羽晚年的军事韬略、战斗史迹有着莫大的关联。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北伐襄樊。这是关羽人生中组织的最后一场战役,也是展现关羽非凡的军事智慧和谋略的一场当作教科书的大战役。
关羽为北伐襄樊做了充分的准备,不仅军政防务上巩固城防,修筑江陵城,设置“屯候”,提防甚密;战略物资配备上大造舟楫,水路两栖联同作战,围城打援,攻守兼备,调度有序;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曹操腹心,策动许昌、洛阳周边地区的农民起义,从内部动摇曹操政权的根基,张弛有度,布局合宜,彰显了一代名将的全局观和战略家的风采。
《三国志胡昭传》记载:“建安二十三年,陆浑长张固被书调丁夫,当给汉中。百姓恶惮远役,并怀扰扰。民孙狼等因兴兵杀县主簿,作为叛乱,县邑残破。固率将十余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遗民,安复社稷。狼等遂南附关羽。羽授印给兵,还为寇贼。”
陆浑,在汉末所处的位置即今嵩县北、伊川县所辖的地区。《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曾有记载,“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公元前525年,晋国挥师南下,“陆子奔楚,余众甘鹿被周人所俘”,陆浑国灭,定居伊川有113年。
关羽积极组织、策划、响应梁、郏、陆浑等地义军的起义,授以他们印信,助给兵器,使这些人在曹操心腹之地造反,严重破坏曹操政权的统治,为北伐襄樊、攻取许昌、兴复汉室创造了有利的态势。
《三国志·关羽传》称:“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
虽然关羽的运筹帷幄、谋篇布局由于孙权吕蒙的偷袭,糜芳傅士仁的献城投敌而功败垂成,但关羽的人格操守,军事智慧,威震华夏的传世名望,反而更受到后人的敬仰。关羽也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之象征,传统文化道德之楷模,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浩气长存。
伊川胡家集是关羽联结义军实施军事谋略的重要一环,也是进入洛阳的最后一道关口,关羽英魂于此感应显灵,正是由于兴复汉室,壮志未酬,忠义之概,撼天动地所致。
时至今日,关公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德忠、义、信、勇、侠的化身,成为中国固有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品格,体现出中华民族独具特质的人文精神。关公生前的人格操守,及成神入圣后的显灵圣迹,已成为关公崇拜及关公信仰中密不可分的重要一项。
历代以来,无论帝王贵胄,官吏平民,军警工商,农夫士子,三教九流,每逢农历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关帝磨刀之日,六月二十四关帝诞辰,八方善信便会涌向向关帝庙诚心祈祷,祈盼关帝保佑全家平安健康,消灾解难,财源广进,逢凶化吉。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