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咽壁”?
它指的是我们喉咙后部、口腔上颚后方的肌肉壁,就像声音的“天然支架”。平时说话或唱歌时,若咽壁处于松弛状态,声音会直接“往下掉”,只能靠喉咙挤压来弥补,导致音色闷、发力累;而当咽壁“立起来”时,它会和上口盖(上颚)、舌头配合,形成一个“共鸣腔”,让声音被稳稳托住,既通透又有质感,还能减轻喉咙负担,高音轻松上、低音有厚度。
训练立咽壁,关键是要找对“内口腔拉伸”的感觉:
1. 准备姿势:坐直或站直,肩膀自然下沉,双手放松,保持呼吸平稳,不要含胸驼背(含胸会压迫喉咙,影响咽壁发力)。
2. 找手指位置:伸出一根手指(食指或中指都可以),轻轻放在嘴巴正前方,注意不要碰到上牙、下牙或嘴唇,距离嘴唇约1-2厘米即可,手指保持自然伸直,不要用力紧绷。
3. 触发立咽壁:眼睛轻轻看向前方的手指,此时有意识地让口腔内部做“拉伸”动作——想象上口盖(上颚)像“往上顶”一样轻轻抬起,舌头自然往下放(不要刻意压低或卷起),同时感受喉咙后部的后咽壁,像“贴住后壁”一样轻轻立起来。这时你会发现,内口腔有明显的“打开感”,呼吸也更通畅。
4. 结合发声练习:保持咽壁立起来的状态,开始唱“忙”字(发音为“máng”),注意不要扯嗓子,用平时说话的音量,匀速重复“忙、忙、忙”,每唱一个“忙”,就感受一次咽壁的支撑感,确保声音是“靠咽壁托住”,而非“喉咙挤出来”。
5. 控制练习时间:每次练习1分钟即可,不用追求时长。刚开始练时,若感觉咽壁发酸或喉咙发紧,就停下来休息10秒,再重新开始——重点是找到“正确的发力感”,而非硬撑。
刚开始练习时,可能会觉得“找不到咽壁发力的感觉”,这很正常,多试几次就能慢慢找到。可以对着镜子练,观察自己的嘴巴是否自然打开,脖子是否放松,避免出现“咧嘴、仰头”等多余动作。坚持3-5天后,你会发现:说话时声音更清亮,唱歌时高音不挤卡,就算唱久了也不会觉得喉咙累。
好音色不是“天生的”,而是“练出来的”。每天1分钟立咽壁训练,找对发力感,你的声音会越来越通透、越来越有质感,不管是唱歌还是日常说话,都能让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