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宴记:中秋前夜的两场圆满

       十月的天,秋阳不燥,风里已带了点桂花香的影子。这日是假期,偏巧凑了两场热闹。中午是干儿子昊子的订婚宴,傍晚又要赶亲家的五十大寿宴。更巧的是,这天还是中秋前夜,抬头望时,月亮已圆了大半,清清亮亮悬在天上,像提前给这日子添了层温温柔柔的光。

       订婚宴的准备,亲家和亲家母早把心用到了实处。他俩本就懂礼性、知分寸,从宴会厅的氛围布置到桌上的茶水点心,还有酒席的菜品,半点不用我们操心。我们到了,只管找位置坐下,吃着瓜子、聊着天,把祝福的话递过去就好。

       席间,我跟儿媳一家坐一桌,起初还有些生分,直到聊起各自的营生。我说两个孩子小学的校长,满桌人都愣了愣,跟着就热闹起来。在座好几家亲戚的孩子,以前都在这里读过书,即便毕业了,提起母校仍满是感念,说孩子在小学那几年,过得充实又幸福,连对老师的印象都格外好。这话听着,让我这个老师,心里也跟着暖烘烘的,满是骄傲。

       更巧的还在后头。这对新人的缘分,竟是从小学时开始的。干儿子小时候和儿媳吃饭坐对面,一个爱吃包子皮,一个爱吃包子肉馅,到时搭配默契。后来直到大学,两人才慢慢走到一起,成了恋人。这么算来,小学不仅是他们读书的地方,更是这段姻缘的开头,我这个老师,倒也算半个媒人了,想想就觉得欢喜。日子里的缘分,真是妙不可言。

       儿媳的父亲是个实诚人,席间好几次端着酒杯跟我聊,话不多,翻来覆去就一句“只要俩孩子好,什么都好”。仪式流程简单些,他也不在意,只盼着孩子往后过得顺顺当当。我深以为然,长辈嘛,能做的不过是多些祝福,少些计较。儿媳的叔叔伯伯、伯母们,也都从外地赶回来,就为了见证这场喜事,看他们围着新人问长问短的样子,就知道有多上心。

       订婚仪式上,儿媳没说多少话,就几句感谢,谢父母的养育,谢亲戚的关心,说正是这些疼爱,才让她如今能这般阳光快乐,有了圆满的归宿。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让台下不少人红了眼。我这干妈妈看着,也跟着高兴,真心为他们的优秀喝彩,盼着他们往后的日子,步步都顺意。天下父母,大抵都是这样,不为外在的华丽夸张,只把心思藏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只盼孩子过得安稳、幸福。

       下午在家歇了歇,养足了精神,我们就往亲家的寿宴去。餐厅是老地方,常来常往的,连服务员都熟稔地打招呼,说包厢早布置好了。推门进去,暖黄的灯照着,没有浮夸的装饰,却透着股亲切的烟火气,让人心里踏实。

       寿宴上吃得舒服又尽兴。大家围着桌子,喝酒、吃菜,东拉西扯地聊家常。从孩子小时候的趣事,到如今的工作生活,没什么忌讳,也没什么生分。店家的菜合胃口,做得精致又实在。

       席间,亲家夫妻俩也没少跟大家道谢,话虽朴实,却情真意切。我看着满桌的笑脸,听着此起彼伏的笑声,忽然觉得,这样的聚会才好,不用端着架子,不用讲客套话,亲人熟人凑在一起,能无所顾忌地开玩笑,能畅聊心里话,这份放松自在,比什么都难得。

       散宴时,抬头看天,月亮被云层遮得模模糊糊的,风里带着桂花香。其实这一天,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不过是两场普通的宴席,却藏着最实在的幸福:订婚宴上,因小学缘分凑在一起的两家人;寿宴上,为一句家常话笑出声的亲友;还有父母藏在细节里的疼爱,孩子挂在嘴边的感恩。

       忽然想起汪先生说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是啊,日子好不好,从来不是看有多热闹,而是看心里暖不暖。这一天的烟火气,这一天的小欢喜,都该好好记下来,等将来白发苍苍时,再翻出来看看,原来平凡的日子里,藏着这么多值得慢慢回味的好时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