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公平幻觉”和“道德优越感幻觉”,这两个幻觉,最能蛊惑人。一呢,你要跟人论证说他占便宜了,那很难。你要论证说他吃亏了,两句话他就对你五体投地。二呢,只要是对别人提出道德上的高要求,总是能得到共鸣,因为人在要求别人的时候,也能够得到“道德优越感幻觉”。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zhong)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chan)而为氓。”文公与之处。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滕文公要行仁政,天下人都听说了,各种人开始来投奔。楚国一个人叫许行,春秋战国不是有诸子百家吗,张居正说这许行属于“农家”,因为炎帝神农氏开创了耕稼之术,他就托言他的理论是神农传下来的,开创一个学派,以惑人心,这是异端邪说。到滕国来,说是投奔仁政,也是想传播他的学说。
踵,是到。廛,是房子。许行就登门拜访,说:“我是远方之人,听说您行仁政,希望能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
滕文公一看,人家慕教化而来,怎么能拒绝呢,就给了他一处房子,让他和弟子们居住。
这许行呢,呆带了几十个徒弟,都衣褐,穿着粗布衣服,每天打草鞋,编席子,卖了谋生,以明自食其力。这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广告仪式,给人看的。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lei)耜(si)而自宋之滕,日:“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楚国还有一个儒者,叫陈良,带着他的徒弟陈相、陈辛兄弟俩,从宋国带着耒耜,就是农具,也到滕国来,对滕文公说:“听说您要行圣人的仁政,那您就是圣人了,我愿意做您的人民。”
这陈良和许行不一样,陈良是真心归附。许行是来看机会兜售他的另一番学说。我们现在也经常有这种情况,你有学问有名气,很多人都要来拜访你,这些人当中,有的人是真心欣赏你,希望见到你的真人,听到你的说话,学到你的思想。另一些人呢,他是来会一会你,甚至来改造改造你。这许行,就是准备来改造滕国的。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yong)飧(sun)而治。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第一个被改造的人落网了,就是陈相。陈相见到许行,听到他的思想,如痴如醉,五体投体,把跟师父陈良学的儒家学说全都抛在脑后,不跟师父了,跟许行了。改换师门之后,他要来找儒家的第一人,孟子,挑战。他就把许行的言论告诉孟子:
“滕君在战国之时,能慨然有志于圣人之政,也算是贤君吧,但是啊,还不是真懂得大道,不足以治国啊!因为真正的贤君呢,宁肯劳动自己来养活人民,绝不肯劳动人民来养活自己。所以经常和人民一起劳动,一起耕种,自食其力。饔飧而治,饔是早餐,飧是晚餐,早餐晚餐,都是自己做饭。自己耕种,自己煮饭吃,而且也不荒废政务,还要替人民办事,这才是真正的贤君!今天滕国像什么样子呢?有仓廪以存粮食,有府库以存货财,都是厉民,厉,就是害,都是取民脂民膏来奉养统治阶级,这样害及于民,利归于上,自己耕种煮饭都不做,都不会,怎么能说他是贤君呢?”
这许行啊,他不是来投奔仁君圣主的,他是来发动革命的。他跟滕文公说来投奔仁政,要一处房子住。给了他房子之后,他带着几十个徒弟开始传播他的理论,是要反对滕文公的。
这些理论,很能蛊惑人心,可以说,也是一种“思想原型”,两千多年后,这种思想实际上还有市场,还有影响。
人们为什么容易接受这种思想呢,一是人都觉得自己吃亏了,人人都有“不公平幻觉”;二呢,只要是对别人提出道德上的高要求,总是能得到共鸣,因为人在要求别人的时候,也能够得到“道德优越感幻觉”,这两个幻觉,最能蛊惑人。本来是觉得滕文公行仁政,来投奔的,一听许行的理论,原来他是自己不劳动,吃我们的。
孟子怎么回答呢?咱们明天再学。
我的孟子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华书局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中国华侨出版社
孟子正义,焦循,中华书局
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