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社”是我们国家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甲骨文上就有关于“春社”的记载。
“春社”指的是春天的时候祭祀土地神,祈求神明赐福,五谷丰登。
宋代以后,春社一般被定为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这一天祭神、宴饮,好不热闹。
关于“春社”的诗词也很多,比如唐代王驾的《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不过,到了元明清时期,这种习俗逐渐式微。
南宋画家刘松年有一幅《春社图》,记录了当时普通民众在庆祝春社这一节日时的热闹场面。
这幅画以春暖花开的江南水乡为背景,人物错落其间,呈现出太平盛世,四海升平的景象。
自右侧开始:
绿树掩映间,可见一处屋舍,屋舍前小桥流水。
一人被搀扶着往家走。
看两处细节:
树木的叶子是刚刚生长出来的样子,桃树的花朵初绽,还有近景处青绿的山坡,都营造了阳春三月,生机勃发的环境氛围。
一个男人在家人的搀扶下,踉踉跄跄往家里走去。
他的上衣滑落,露出了左肩,裤子也松松的,趿拉着鞋子,一副醉酒后的模样。
顺便看看画家描绘水纹的线条,圆润而轻松,与画面的氛围十分相合。
往左侧:
树后,男人一边走一边舞动着衣袖,不知道是不是还哼着小曲。
树的另一侧:
一人吹着笛子,一人拿着酒葫芦向后看。
吹笛子的人与前面手舞足蹈的人相互呼应,拿着酒葫芦的回头看向后面,与后面的人群相互关联。
再看这棵装饰感很强的树木,青绿的山坡,都颇有晋唐古风,也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是一个古老的习俗。
继续向左看:
画家用流水、小桥、坡岸,令这部分的景致更加深远。
近景的坡岸上,醉酒的两人正在作揖道别。
东倒西歪的样子十分可笑,路边的孩子指着他们说:“妈妈你看!”
光着膀子的这位显然醉的厉害,眼睛都睁不开了,身体歪斜,仿佛随时要倒在地上,幸亏有人紧紧地抱着他。
然后,是树林间的几所院落:
分别看这三组人物。
一人走出有段距离了,还在回头挥手告别,笑呵呵地说着什么。
扶着他的人怕他摔倒,紧张地拉着他的衣袖。
围桌而坐的这三位显然还没有尽兴。
一人回头与前面先走的人说着道别的话。
另外两人正在拼酒:“不行!这碗酒你必须喝了!”
这和我小时候过年时的场景很像,那时的东北人觉得这样拼酒才够热情、痛快。
现在大家吃饭都文明了,没人再拼酒,也就看不到这样的场面了。
扯远了,再回到画面上。
酒桌上还在热热闹闹,再看旁边的屋子里:
一个年轻妇人正在喂孩子吃饭。
窗下的院子里,公鸡、母鸡和一群小鸡也是其乐融融。
再往前,又是流水小桥。
一个孩子正在小心翼翼地扶着执杖老者过桥。
老者脸色红扑扑的,看样子喝得不少。
画面继续向左:
眼前出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在自然景色中,也不忘加入人间烟火气:几间草屋掩映在树丛后。
画面的结尾部分较为舒朗:
这时出现了三组人物。
水边的路上,一人仰头畅饮,一人打着牙板,一人手脚应和,连旁边的小孩子也都手舞足蹈起来。
他们的欢声笑语,引得不远处准备关门休息的女人好奇地看过来。
一个女人打水回来,和邻居女人隔着窗子唠起了家常。
我们甚至能听到她们的聊天内容,必是张家长李家短,细细碎碎,烟火气十足。
这幅画既有清新的自然风光,又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将欢乐的节日与宁静的水乡相互融合。
人物和景色的布局富有节奏变化,色彩丰富且和谐,是一幅优秀的古代风俗画。
该画为绢本、设色,纵34.4cm,横267.5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