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座座摩天大楼在城市边缘拔地而起的速度放缓,当“新城”建设的蓝图让位于“老城区焕新”的规划,中国城镇化正悄然完成一场深刻的逻辑转换——从追求规模与速度的“增量时代”,迈入聚焦品质与内涵的“存量时代”。这场转型不仅是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回应人民对“幸福生活空间”向往的关键答卷。
城市的“增量扩张”曾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快速增长期,以土地开发为核心的扩张模式,让无数乡村变为城镇,让城市建成区面积逐年攀升,迅速补齐了基础设施的“空白”,为人口流动与产业集聚提供了承载空间。但随着城镇化率突破66%,“摊大饼”式的发展逐渐显露出短板: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沦为“睡城”,老城区基础设施老化与公共服务短缺并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成为制约生活品质的瓶颈。当“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好不好”的需求便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命题,存量提质增效由此成为必然选择。
存量时代的城市发展,本质是一场“向内求索”的精细革命,核心在于让“现有空间”释放“更大价值”。这种价值释放,首先体现在对老城区的“活化”而非“替换”。北京首钢园将废弃厂房改造为冬奥场馆与科创园区,让工业遗产焕发新生;上海愚园路通过微更新保留历史风貌,引入特色小店与文化空间,让老街区成为城市记忆的载体。这些实践证明,存量空间不是“包袱”,而是承载城市文脉与生活温度的“富矿”,通过功能重塑与环境整治,就能让老空间适配新需求。
其次,存量提质的关键在于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与“精准化”。过去城市扩张中,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往往向新城区倾斜,老城区“老、破、小”社区的居民面临“上学远、看病难”的困境。如今,从“口袋公园”在老旧小区旁落地,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嵌入居民生活圈,再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打破资源壁垒,城市发展的重心正从“建新房”转向“补短板”。这种转变,让城市空间不再是冰冷的建筑集合,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容器”,让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群体都能共享发展成果。
更重要的是,存量时代的城市发展,正推动城市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过去,产业园区是城市扩张的核心引擎,如今,“产城融合”成为主流理念——苏州工业园区不仅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更配套建设邻里中心、文化场馆与生态绿地,让工作与生活实现“无缝衔接”;成都在城市更新中保留市井烟火气,让茶馆、菜市场与现代商业体和谐共生,彰显“公园城市”的生活美学。当城市发展不再以GDP增速为唯一标尺,而是以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为衡量标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才真正落地生根。
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提质,中国城市发展的下半场,考验的不是“盖楼”的速度,而是“绣花”的功夫。它需要城市管理者跳出“土地财政”的路径依赖,转向精细化治理的能力建设;需要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更需要在保护与发展、效率与公平之间找到平衡,让城市既有“现代范儿”,又有“烟火气”。
未来的城市,不应是千城一面的“钢铁森林”,而应是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幸福空间”。当存量提质成为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迈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新阶段,每一座城市都将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