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二十四章
特殊的课堂
(1)前辈人的影响。
“谢谢五爷的夸奖!您说了这么透彻,在我的心目中,穷是动力,勤是能源。这个秘密也被您给看出来了,您弟兄两的所为正好代表了那两个字”周瑆笑着说。
“你这小精灵,以我们哥儿两为参照物,我佩服你。我也谢谢你夸奖我哥俩,我看你是在诽谤我们吧!”
“您是没有缺点的人,就是有缺点我也不敢诽谤您,倒是对我爷爷有点儿不赞成,哈哈哈,您可能不高兴吧!”
“我没有不高兴,你爷爷的行为与我有关系,我有错误,他在我身边长大的人,是我一手带大的。小时候就是不听我的话,也许是我对他太疼爱了。因为我们的母亲去世的早,那个时候他才五岁!不忍心教育他,是我惯的毛病,批评你爷爷我支持,批评我,我接受!”
“有钱人就是不一样,还敢批评你们的爷爷。”周维学在一边插话说。
“小叔说对了,跟五爷爷开玩笑,哪敢批评长辈呢?缺点就是对方的优点,爷爷们对我启发很大,我感激两位老人!”周瑆对周维学解释道。
周维学是另一个门间的人,前面所接触的人物都是“尚”字辈,老大的后代,他是“尚”字辈,老四的后代。老大和老四是一母同胞,老四的后代,其他人都在甘肃省环县南湫乡代家洼行政村白家渠自然村落户。
他哥俩还在周家湾住家,常跟大门间人交往。大家彼此了解,说话也比较方便。只要想说对方就尽管说,对方也不在乎。由于周家湾里比较缺水,大家都希望到条件好的地方去。四门间人先行一步。早些年他们就在甘肃住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们才回到周家湾住了一个阶段,总觉得周家湾还是不如甘肃那边。周维学的爷爷领着小儿子周生虎又重返甘肃落户。把大儿子周生鹏留在周家湾,主要原因,周胜鹏的两个儿子长大了,能替周生鹏独当一面,老爷子放心大儿子有两个孙子照顾。
二十一世纪初期,周维学和周维汇承包建筑工程,周维学在工程上,担任监理,周维汇是总包工。哥儿俩的经济收入相当客观,现在把家搬到红寺堡开发区安家落户,每人几套楼房。
(2)简单的婚礼平台
周维学娶的妻子是甘肃省环县郊区,西川子许家姑娘许红红。他和许红红给周家湾里的年轻人带了个好头。两人自由恋爱,自愿结婚。许红红娘家没有要一分钱的彩礼,他家里也没有为他两个搭举行婚礼的平台。
两个人从环县过来,先到爷爷家。不知是什么原因,大概是怕羞吧,也许是属于礼节的原因,先去拜访爷爷。如果没有猜错的话,有可能有点怕羞,去爷爷那里取经。这是揣测的说个笑话。不过他的爷爷那可不是个一般人,头脑相当好使!是“秉”字辈上最小的人,官方名字叫周秉坤。
周秉坤年轻的时候在周家湾住家。在行政村当过一任村支书。做群众工作有一套办法,落实政策效果更佳。向上面汇报工作,有数据,有实事,从不夸大其词。处理民间鸡毛蒜皮的事情,那是行家。由于文化程度有限,后来就辞了村支书的职务。虽然他不当村支书了,但是村民们还喜欢让他调解矛盾纠纷。
有个村妇杨静,喜欢与别人闹矛盾,人人都让她三分,远距离看见她,绕着道儿走路,不理会她。周秉坤也不去理会她。这个村妇和堂叔婆婆杨月兰、堂侄媳妇黄敏在一个庄园里居住。杨月兰是杨静的堂叔婆婆,杨静是黄敏的堂叔婆婆
侄儿媳妇杨静有意找茬儿,与堂叔婆婆杨月兰闹矛盾。杨月兰咽不下这口气,去周秉坤那里告状。他叫人把婆媳俩叫在一起。用一段话调解了矛盾,他说:“你一个当婆婆的人,就不应该与侄儿媳妇闹矛盾,你骂侄儿媳妇十句,小辈份,跟没听见一样,不觉得吃亏。小辈份骂你一句,长辈一定受不了!记着石头大了绕道走,不要往石头上撞!大辈份人跟小辈份人就不能闹矛盾,哪有大辈份人占的便宜呢?”
当堂叔婆婆的杨月兰说:“谢谢了,我记住了!”
堂 侄儿媳妇说:“没有想到周小爷这么有才,谢谢啦!”
有一天。这个侄儿媳妇杨静。又去跟她的堂侄儿媳妇黄敏闹矛盾。黄敏也咽不下这口气,也去周秉坤那里告状。他说:“当侄儿媳妇的,要守礼节,一个小辈份人,怎敢与堂叔婆婆争高低呢?堂叔婆婆批评你十句,你应该接受,你顶撞堂叔婆婆一句,那可是伤天害理的事啊!老天爷会怪罪于你的!记住万万顶撞不得!有多吃亏也要忍着些,这是好事儿,行善积德的事儿!记住了吗?”
黄敏说:“知道了,谢谢你,周小爷!”
杨静说:“这还差不多。”
从处理同一类型的两件小事情上,就足以看出周秉坤的聪明有才智。
如果说,周维学和许红红零智力,也会比爷爷调教好。况且,孙子又是爷爷的翻版,一点即通。孙媳妇儿是新时代有理想、有觉悟的女士,一定勇敢。
回周家湾见老乡,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自由恋爱,去当地政府领结婚证,是社会前进的步伐。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呢?
周维学家住在周家湾里的前庄当中院。本来他们是上庄里的人。民国十八年大地震,把上庄园给震废了。由于,周维学的爷爷比较聪明,就搬到当中院住。当中院的人,早已搬到了固原马庄。
周维学带着许红红,黄昏时刻进入当中院。没有发现任何人,两个人直经进了家门,第一眼就看到的是父母亲,他给老人做了介绍。许红红知道面前的老者,就是她的公公爹、婆婆妈,这两个人使她无原则的去孝敬的人,搞不好后果不堪设想。
他俩面对父母亲深深的鞠了三个躬,行完了大礼,两位妹妹热情招待许红红,家里顿时热闹起来。邻居周秉云闻声赶过来看个究竟,原来,周维学家里添了新人口,而且这新人是不一般的身份,是周维学领回来的媳妇。周秉云是周维学的堂小爷。
农村里的习俗,其中有一条,就是爷爷跟孙子能在语言上玩在一起。周秉云看到这种热闹的场面,自己自然而然的也就加进入了这个热闹环境。周秉云等于给他和她闹了洞房,半夜子时,周秉云才离开了周维学的家。
第二天,吃过早饭,周秉云就把这个消息传遍了整个村里的同龄青年。大家伙儿不知是怎么理解的,反正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周维学家。在周秉云的带动下,大家跟周维学和许红红热闹了整一天。周维学用酒和香烟招待来客,为父母亲减轻了经济负担。
他俩的结婚,是平素的结婚,是打破旧传统的结婚,给已婚青年上了一课。
周家湾里条件特别差,好多年轻人都错过了结婚年龄,特别是男士。他这一举动,让大家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他是个年轻人,他们也是年轻人,为什么他在婚姻问题上没有经过父母的操心,没有按照旧传统的请媒婆、商量彩礼等一系列程序,轻而易举的就和一个漂亮姑娘到政府领结婚证。没有用娶亲人、拉马人,高级轿车。简简单单的把人家如花似玉的姑娘领到了自己的家里。为父母亲减轻了负担,和精神压力。
有人猜想周维学肯定接受了高人的教导,也许是他爷爷吧。其实不然,他的思维不低于爷爷,在这方面用不着爷爷教导孙子。
(3 )合 伙 包 工
周维学和周瑆也是要好的朋友。周瑆每当回到周家湾一趟,必须跟周维学还要聊上一阵子。就从周瑆拿照相机,给周维学一家人照的相片的数量来衡量,两个人就是有交往。虽然两个人不是一个年龄段上的人。周维学也能捕捉到周瑆身上有他可学习的闪光点。最起码有走出周家湾,在生活的道路上创造有一定优越条件的特点。周瑆对周维学在婚姻问题上,也有新的认识。
老话说得好:“跟上好人学好艺。”周维学最终走出了周家湾,在周家湾里算是第一个在工程上当总监的人。从一个家里穷的要啥没啥的人。现在有楼房,有豪华轿车。是周家湾里第六个有豪华轿车的人。
承包工程这个词儿传到周家湾里,有一个故事:周瑆在华西村见到一个人。两人就在华西村口聊了一会儿,知道这个人姓马叫马吉刚,也是同心县马高庄人,周瑆父亲的老同学,家住在郭岔村,是个包工头,来到华西村招聘员工。周瑆在石嘴山化工厂上班。只好替这位包工头另外找了几个员工。其中就有周家湾邻村的冯庆海。冯庆海跟着马继刚在工地上干了一个阶段。冯庆海的头脑比较好使,他认为包工比打零工要强得多。所以他通过马继刚也承包工程。冯庆海回到家乡找员工,大家才知道建筑工地需要工人。也明白了包工的利润。从那以后周家湾一带出了好几个包工头。
周家湾第一个包工头就是周维学、周维汇和周维军。随着时间的陪伴,周维学通过自己的能力荣升为工程总监!
周维汇和周维军也学会了包工技术。后来,周维汇和周维军经常合伙在一起包工。周维会和周维军两个人分工去完成一项工程。周维汇网络人际关系,联系包工程,搞计算。周维军招聘员工,带领员工工作在工地第一线。
周维军和周维汇也是有瓦工技术的人。他们不光是包工,指导员工干活。在工地上,他们也是主体劳力,拿起工具战斗在工地第一线。他们的技术活儿干的相当好。
哥俩也有时候发生矛盾,矛盾深化到分道扬镳,另包工程。两个人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就这样的结合方式延续了几十年。生活水平也由此而改变。周维汇家也搬到红寺堡,有几套楼房。父母在周维汇身边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