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春节假期即将结束的日子,在即将踏上回城工作的时候,心里虽然有很多的不情愿、不舍得,但是也不得不被迫做出选择,毅然的打好行李包裹,准备踏上回去上班的行程。
春节回到阔别一年的老家,倍感亲切和放松,一种不同于上班所在城市的关系模式和心态状况(可能与节假日有一定关系)。
这里主要是城市与农村的人际关系区别,城市是陌生人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人情关系比较淡漠,主要是基于工作任务的聚合;农村是熟人(亲人)的聚集和联络,生活和劳作在很近的地方,人情关系非常亲密,主要是基于血缘关系的聚合,族群居住在比较相邻的位置。
再次提起这个城市与农村聚集的不同,我得出一个结论:城市简单有效协作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农村的复杂协作是建立在人情礼节上的。
农村人习惯于讲人情、攀关系、看血缘、讲道理等,这也是农村在做事情方面效率比较低的一个影响因素。例如某人认为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做,或者某人什么事情做得不合适(不是很确定的对错),不是经过所谓的正式程序大会讨论、裁决审判等公开公正环节,而是几个人坐在一起喝喝茶,在闲聊的氛围中讲明白自己对这个事情的看法,把自己的“道理”用当地语言说出来,最终大家达成一个一致意见,这个事情的发展路径基本上算是定下来了。
因此在农村,能说会道、会攀关系的人会很吃得开,混的会不错。那些老实人,因为只会做事,不懂得“讲道理”、不善于攀关系,一般不会太富裕。
勤劳致富是传统美德,也是人民心目中美好的愿望,是人们对制度公平公正的一种向往。现实中真正靠辛勤劳作发家致富的又有几个,那些整天在田间地头忙活的人往往是贫困人。而越是忙于生产越勤快于工作,越不能够攀关系找门道,在越勤劳越贫困的循环中来回折腾。
城市按照分工合作的模式组织起来,有的城市有着上千万的人口,彼此之间作为陌生人,住在不同的片区,对于关系的依赖程度不是那么强烈,这一点要好过农村。
城市当中也有其关系网,主要是业务上、工作上的关系网,双方之间有合作、有协作、有配合,对于人情世故的要求度比较低,便于陌生人之间的协作,适应工业化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简单概括性的分类,适合于一些比较观念保守、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不具有普遍的意义。
本人来自农村,对于农村生活有着魂牵梦绕的思念,在村子的叔叔阿姨、伯伯婶婶们的关心和呵护下,与同村的小伙伴们有着无比快乐的童年。经常在梦中出现村子以及与小伙伴玩耍的景象,唏嘘不已。
农村有农村的优点,熟人社会、亲情关系等给人无比的温暖,特别是在童年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老年人也一样)到城市中寻找机会,每年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放下手中的事情,风尘仆仆的赶回老家团圆,享受短暂但是幸福的时光。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众多人对自己的要求。
一些年轻人回到老家之后,却没有调整过来在城市中的生活模式,对人情礼节漠然视之,惹得长辈们恼火。特别是年轻人普遍的迷恋手机,长期的对着手机屏幕的行为更是让他们愤怒。
跨越山河千里回乡,却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光,与手机朝夕相伴,辜负了时光辜负了亲情。如果人回来了,心留在手机里面,还不如不回去,省的老人家们伤感,你也好安慰自己在外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