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一直在质疑问卷调查所反馈信息的准确性,或许大批量信息数据反馈出来会起到一定的预测效果,但是也是一种赌注的效果。
最近在研读《道德情操论》这本书,读了一部分,书中在阐述一种沟通双方的合宜性,当事人所处某种情景时的感受传递给聆听者,但是聆听者毕竟不是处在其真实的环境,必须有很强的感受能力,才会有那种同情共感。所以,一张问卷我们是否真正的读出出调查对象的真实情感或者观念,我们只通过所填的A,B,C,D去预估效果,是不是有些太胆大了。
幸而,前几天,在看《一席》这个国产“ted”时,碰巧看到这样一个人,一个海归建筑设计师,名叫何志森,他在15年成立了Mapping工作坊,他并没去传统的去教授学生知识,而是去培养同理心,通过观察,跟踪一个人,一个物去设计一个他所需求的一样东西。
视频中有几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我节选一个案例给大家阐述。一组学生去跟踪观察一个卖糖葫芦阿姨的一天,他们观察阿姨一天在广场不同位置的变化,绘画在地形图上,在记录什么时间点或者阶段在变化,最后呈现的是一个带时间的阿姨位置变化的轨迹图。是否我们通过阿姨的行动轨迹,可以了解出哪个时间段某处人流会大些。在之后跟踪阿姨回家路上,学生被发现了,经过沟通后,阿姨还请他们在家吃了顿晚饭。
第二天,学生发现阿姨在和城管争吵,最后城管没收了阿姨的一个糖葫芦杆,家里的一部分经济来源是靠阿姨的糖葫芦,被没收走阿姨即生气也难受,通过昨晚的晚饭,学生也了解了阿姨的家庭状况,所以处于同情心,为阿姨设计了躲避城管的逃跑路线,这条路线就是阿姨经营时的一种需求啊。
第三天,是学生们亲身实践卖糖葫芦,当人们真实的处在这个情景中,才会发现很多之前没有观察到的问题,比如一个男生提出来,阿姨一天要卖两杆糖葫芦,卖完才回家,那么这一天阿姨是如何上卫生间的,不可能拿着糖葫芦去卫生间或者把糖葫芦杆靠在卫生间外墙吧。最后去问阿姨才知道阿姨是卖完所有糖葫芦才会喝水止渴。
通过真实的去体验观察者的情景,学生们为阿姨设计一款变形金刚,类似三轮车外观,可以变成厕所,可以变成一个卖花的,一个买衣服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可以变,具体怎么使用还没见识真相,但是听上去很是新奇。
但是最重要的是,他们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不是凭自己的臆测,不是过于自负自己的伟大,而是真正去体验,观察某个人,某个物,真实信息带给他们真实的设计需求反馈,这才是人性化的。
突然,想起之前学校草坪的石板路,对于男生来说,一步娘炮,两步“扯蛋”。
tips:预祝天下母亲母亲节快乐。下一篇,整理整理消费者行为的思考方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