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看到有人发朋友圈,说是博物馆正在举办梅、兰展。植物界的四君子居然有一半同时参加展出,那一定是非常精彩了。昨天下午恰好休息,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前往了。
还没到博物馆时,远远的就看到,一些老桩梅树被种植在大盆中,以盆景的姿态亮相。暗黑苍老的枝干,却难掩它们的青春蓬勃。因为,它们的枝头,绽放着或红或白的梅花。各异的造型,同样顽强的生命力,让人不觉心头一震。
博物馆的周围,也种有一些高大的梅花,与这些盆景相呼应。中午时分,游客寥寥无几。这样清幽而又唯美的环境,真叫人喜欢呀!
有一位女子正在树下拍照,见我过来,便请我帮忙拍几张。她约摸50多岁,头上戴着一顶贝雷帽,围一条羊绒围巾,大方又不失时尚。出于礼貌,我们闲聊了几句,才知这女子是从广州过来的。
她说,她特别喜欢临海,上次也一个人来呆过,住了一个多星期。这次从杭州过来,本想去天台的,想想,还是先来了临海。
作为当地人,听了她的赞美之词,我也是十分自豪。是啊,临海是座慢城,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在这里生活确实是挺安逸的。
看她拍照片的样子,感觉是挺专业的,比我水平强多了。她解释说,昨天在杭州时,一个人骑自行车,不小心把自拍杆给搞丢了。很幸运,遇上了我,弥补了一个小小的遗憾。
这或许就是缘分吧。其实,对我这样性格内向的人来说,一般不会主动去结交朋友,不知为何,却与她一见如故。
她选了一棵高大的红梅做背景,要定格下这难忘的瞬间。她假装不经意地从梅树下走过,风撩起她的长发,也夹带着几许花的清香。她那陶醉的画面,真的很动人。
我恍然觉得,原来,生活中的很多美,都被我熟视无睹了。或许,生活不在别处,就在熟悉的一草一木之间呢。
从闲聊中还得知,该女子姓余,已经退休好几年了,经常独自出门旅行。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曾留下了她的足迹。
我佩服着她的勇气。虽然我也设想着,等以后有时间了,一定也像她那样,周游全国。可是,若要我一个人踏上旅途,我恐怕不一定会有这个胆魄。
她还说,她之所以喜欢独行,是因为有时候,结伴要互相迁就,也就多了一层束缚。并且,她还患有较严重的脊椎和膝关节疾病,别看现在人站得好好的,等回到宾馆时,说不定躺下就起不来了。所以,她也不希望因此给同伴添麻烦,索性,一个人更随意。
听了这番话,我更钦佩了。身体的疾病,或许会给人带来许多禁锢,但却关不住一颗向往外面世界的心。
正如2025年收到央视春晚邀请函的麦子阿姨所说的“种完麦子往南走”,她之所以打动了千万个普通人,是因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更要有诗和远方。
正好我也要去博物馆内参观兰花,于是,我和余姐结伴进去了。
大厅里摆着一长溜的兰花,已经到了盛放期,一股淡淡的幽香荡漾在空气中。
花不是特别多,却都是参展者精心挑选的,每一株都是那么的吸引人的眼目。虽然对于养兰我是外行,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宋梅周正的造型,素心兰清幽的姿态,还有红霞村姑的野趣,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余姐在忙着拍照,我则更多地希望把这些美打包,装进脑海里。
欣赏完兰花后,我们又顺便参观了馆内的画展。同时,我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小城讲解员的义务。余姐饶有兴趣地听着,边走边赞叹,满满的都是对小城的溢美之词。她说,江南的风韵,相较于她所在的广州,更胜一筹。
看得出来,她对临海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这让我很是开心和感动。
在盖章处,她拿出了一个本子,留下了难忘的纪念。那个本子,已经密密麻麻的盖满了章,都是她到全国各地游玩时所留下的,她还说,在家里还有好几个这样已盖满的本子呢。
羡慕,也祝福她。加了她的微信,告诉她如果在临海有事情,可随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