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2020届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4月14日,延迟近一个月的考研国家分数线公布,随之众多双一流自主划线高校公布2020届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引发众多考研学子的热议,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分数线的公布不仅意味着高校复学进程逐渐步入正轨,更意味着大部分考研学生的落榜,在疫情影响下,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实窘境。据相关数据统计,2020届考研学生总人数为340万,大部分为双非学校考生,而拟录取人数在教育部增加录取指标的情况下也可能达不到90万人,这就意味着约250万毕业生在没有任何工作经历并且没有找工作的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面临着落榜的残酷现实,其中,据有关机构统计,340万人的考研学生中,超过1/3的考生为往届考生,有的还不止参考一年。250万落榜考研学生群体只是2020届高校毕业生中的一部分,如果加入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2020年进入就业市场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估计达到1000万人(2020届高校应届毕业生为874万,1000万中已包括2019年秋招签订就业协议学生)。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秋招市场需求相对疲软,接纳的应届毕业生不容乐估,据保守估计约不到50%的毕业生顺利签订就业协议。每年3-4月份被称为“找工作黄金期”,今年因为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高校暂停线下招聘活动,全部改为线上招聘,更为危险的是因为疫情就业市场的需求量减少约50%以上(据智联招聘统计今年就业市场发布岗位数预测),在此大背景之下,笔者认为,2020届高校毕业生至少面临着四重心理压力,值得高度关注:

       第一,面临“毕业即失业”带来的巨大就业心理压力首当其冲。依据前文相关预测,2020年7月以前,预计约400—500万的2020高校毕业生需要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工作。这其中大部分学生是因为考研落榜、秋招失利、秋招违约等原因而期盼能在2020春招时寻找一份满意的工作,本身就业竞争力就相对较弱,而受到突如其来疫情的影响,能够顺利进入就业市场并找到一份满意工作的几率大幅降低。同时,春招大规模招聘4月份已经进入淡季,而全国高校开学时间尚未确定,线上招聘的效果并不明显。从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自身来看,面临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转眼间面临毕业,而工作还未确定,这种压力对于年轻人的心理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第二,面临因疫致延期毕业的可能与毕业硬性要求的矛盾带来的心理压力。每年3-4月份是高校密集进行毕业设计审核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对于研究生群体来说,随着近年来论文要求越来越高,本身毕业的难度就呈指数级增长,今年又面临着导师指导“弱化”状况(受疫情影响很多学校学生和导师之间只能进行线上指导),进行破历史的“线上答辩”,甚至可能“线上毕业”。面对这种情况,无形之中就对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毕业要求,很多学生会因为毕业设计缺乏指导而无法达到学校要求而面临延期毕业的风险。对于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可能影响不大,可是对于那些既没有找到工作,能力又不强,还和指导老师联系少的学生来讲,这种压力无疑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

        第三,应届生速变往届生丧失入职优先权与社会招聘的矛盾带来的心理压力。应届生身份对于毕业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享有各种优惠政策和就业优势,一旦丧失应届生身份,这种转变所带来的结果是非常残酷的。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2020届毕业生春季还未开学就面临着6月份毕业,并且只要一毕业,2021届毕业生立马就要进入就业市场,据保守估计2021届毕业生将达到900万人,对于那些2020年没有找到工作的一大群毕业生来说,面对就业市场既丧失了应届生身份带来的各种便利,又要面临2021届毕业生所带来的的竞争压力,并且这种心理压力是长久性的,除非等到找到一份工作且基本生活安定后才会逐渐消失,于此同时,这种压力可能带来年轻人整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转变。

       第四,从学校到社会人际关系变化带来的心理压力。每年高校毕业生都是国家重点关注的群体,也是心理防线非常脆弱的群体,他们正好处于人生各种压力的叠加期,他们中大多数都是“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独生子女,在面临从单纯学校即将步入复杂社会这一过程中,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不可忽视。高校毕业生面对着来自家庭、学校、老师、同学施加的人际关系压力,临近毕业各种人际关系就变得微妙动态起来,对于一些在就业、毕业设计、男女关系等方面遇到挫折的毕业生来说,可能会出现自我思想、性格封闭的极端现象,这会带来周围人际关系的逐步恶化,引发高度不确定的潜在风险。

       当然,以上所述四种心理压力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虽然每年都在毕业生群体中间存在,但是,今年叠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影响,尤其值得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部门、各大高校高度关注。根据目前的疫情形势预估,多数高校可能在5月份陆续开学,甚至可能6月份开学,这对于2020届高校毕业生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利的,虽然在2003年我国曾面临过类似的境况,但是2020年国家所处的整体发展阶段以及内外部环境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今年整年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动态都值得有关部门高度关注并应通过各种积极有利措施进行引导。经研究提出以下几条建议,以供参考:

        首先,各大高校尽快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并实现动态管理全覆盖。2020年毕业生的管理工作,各大高校负主体责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方,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号召,建立毕业生帮扶机制,尽快投入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动态跟踪每一位毕业生,特别是对存在未实现就业、毕业难等各方面压力的毕业生,建立数据库,指定帮扶导师,实现动态管理,直到顺利实现身份转换和心理动态平稳为止。当然,这就需要国家投入更多资源来保障高校相关工作的顺利进行,呼吁从国家、各省(市)层面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既保障2020年毕业生的顺利过渡,也保障高校工作者以及教学工作的平稳运行。

        其次,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心理辅导中心作用,实现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及时疏通化解。畅通政府、相关社会机构与高校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思想动态,实现被动辅导到主动作为的工作方式的转变,整合政府、高校、社会三方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尽力实现对2020届高校毕业生心理辅导的全覆盖。同时,建立重点毕业生群体的心理状况备案制度,定期跟踪指导,尽力实现全方面的帮扶纾困。此外,对于研究生群体,要积极出台政策措施,激励鼓舞导师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将培养质量纳入考核指标并适当提高评价所占标准,既要保障导师合法权益,也要发挥导师最大作用,实现所带研究生的顺利毕业、择业、就业。

        再次,政府部门要积极推动已出台的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就业相关政策落实落地见实效。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20届高校毕业生工作,国家层面、部委和省(市)层面都出台各种相关举措,尽最大努力在缓解疫情给2020届高校毕业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整个国家宏观发展形势紧密相连,特别是就业形势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目前整体来看,在市场经济起决定性作用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几乎出台了最大限度的政策优惠举措,但是效度却有待改进与优化,目前急需要做的就是积极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地见实效,政策效度的发挥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限,那么在此情况之下,相关部门就要仔细考虑好在政策起效的空档期如何做好2020届高校毕业生工作。

        最后,在全社会营造关心、爱护、支持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良好氛围。社会现实是非常残酷的,对于刚毕业初入社会的高校毕业生更是如此。今年的整体形势十分特殊,国内国外各种不利因素相互叠加,整个社会就业市场对于2020届高校毕业生来说极为“不友好”。而青年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对维护社会的稳定来说至关重要。面对这种困难的社会现状,政府部门尤其要做好宣传工作,全方位的营造关心、爱护、支持2020届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手段、开拓宣传途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做好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积极让2020届毕业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另一方面确实形成整个社会积极引导、指导和协助毕业生顺利实现人生角色转变的社会风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