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前预习方式方法的研究几点认识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作为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从而为他们接下来有的放矢地听课学习做好准备。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进行预习,效果较好。

一、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现在影响学生预习的主要因素是:知识面窄,词汇量小。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学会查阅词典等工具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就是工具。工具要经常使用,才能得心应手。有的同学干脆胡乱编造一个,这种现象是很平常的,完全出于一个字——懒。

二、激发兴趣,培养预习习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预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预习动机,推动学生去预习,并在预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我常常从以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1.引入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我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智多星”称号。

  2.及时表扬和鼓励,感受预习成功的喜悦。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我总是认真检查,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开展有效预习经验交流,提倡互学互帮。我常常组织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的经验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听听别人的学习经验,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形成自学的风气。很多同学为争取到课堂上交流的机会,在预习时格外用心,良好的预习习惯自然而然就形成了。

三、课前预习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设疑

      预习过程中要做到敢疑、多疑,如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渗透了哪些语言现象?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课文是用时态来写的?这样的发散思维一定会加深学生对语言材料内容的理解,并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在课堂上他们就一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结合老师的讲解去获取答案,从而加强课堂学习的效果。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的人都是靠自学成才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国家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口号。学校教育是不可能完成传授知识的全部任务,只可能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最起码的知识。大量的新知识要靠学生走向社会以后才学,在工作过程中尤其重要的当然就是自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开始培养自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这种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是受益匪浅的。因此,各位教师应认真抓好预习的指导和检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储备综合型人才。

      做好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在上课前就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和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