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年的设计实践以后,每个设计工作者心中都会有一些困惑。设计这个行业在中国是何等的年轻,所有的年轻一代设计师都不断地在摸索中前进,在黑暗中寻找一点点的光芒。
而原研哉就是给我们带来些许光芒的人,就像远处的一盏灯光,让你知道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这位日本的设计大师在年轻的时代,通过在杂志上连载的形式,把自己在工作中的感受和困惑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许多年后的重新出版,使我们看到一个年轻设计师在早期的工作中的状态。
甚至如果你是一个从业几年的设计师,你会从中找到很多你自己也遇到的问题,而大师在记录他这些小故事的同时,相信也从侧面帮你做了解答。
总结了一些在书中能够窥到的作者的设计理念,着实让我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1,设计其实是一项整理视觉元素和概念的过程。作者提到在design来自于罗马文,一开始就是整理的意思,终于让我明白为什么类似于佐藤可士和这样的整理术会对设计如此得适用,原来“整理”就是回归了本质的设计。
2,设计是一种权衡形式和功能的过程。而一部分任性的设计师所要做的是尽量把形式感放大到极致。而实用性是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事。当设计师将观念最大化以后,这些实用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妥协和纠正逐步被解决。即便产品存在各种实用性的问题,但是当一种前卫,奇妙的观念被表达时,一切的使用问题可以被忽略,因为无论如何,它与那种实用性强但平淡无奇的商品不同的是,它的形式感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真正去打动使用者的心灵。(《设计心理学3 ---情感设计》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50576/)
3,Re-design的观念:原研哉也出过专门的书来讲如何重新设计一些已存在的东西。(《RE-DESIGN》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022902/)其实re-design是一个优化和重新思考的过程,或者说重新思考事物本质的过程。现在很多的设计一开始都是因为需要一个壳,所以不假思索地去进行设计,而忽略了很多商品本质上的东西。所以re-design可以有很大的可发挥余地。作者所做的重新设计米袋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审视事物本质的,不单单是为了做一张壳的设计过程。
4,原研哉更强调去设计商品的文化背景,通过苏格兰威士忌的独特性来强调品牌观念的打造,商品文化的打造,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了体现商品价值的指标的设计。正如作者所说:“如果真正想要让它们打进市场,就必须打造与这种酒相匹配的文化。酒瓶和标签自不必说,从与其相关的饮食文化开始,到盛酒的器皿,倒酒人的气质和谈吐,音乐以及室内装饰等等,如果不讲求相应的文化策略,新的品牌就很难在这个发源地上占据一席之地。“
5,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设计的评价有很大的不同。香港更注重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日本则更注重民族中的简朴和淡泊的性格。每一种文化都有一种不同的个性,从个人角度是很难去评判一个设计是好是坏,因为设计是与社会背景和人结合得很紧密的产物。
6,工作和身体同样重要,其中大师提到了锻炼的意义。后来发现原来很多脑力劳动者都会坚持一项体育锻炼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比如马拉松或者游泳。而作为一个坚持跑步的人,我觉得运动对于一个脑力劳动者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保持一种头脑比较清醒的状态。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369600/)。
另外原研哉也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文化病毒”的热爱,比如会去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选购很多带有当地文化气质的东西收藏,这也许是所有设计师的"通病",喜欢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
而对于工作的严谨和认真的态度和优美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一个设计师的作品的高度。
在日本,设计已经融入到整个社会,而设计在中国只是刚刚起步。路还很漫长,在黑暗中摸索的感觉,还是挺刺激的。希望这一束微光,可以照亮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