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己成为一个互联网产品设计师之前,我对设计师这个群体的印象大致是这样的:他们会画画,不管做什么行业的设计,他们一定是事先在纸上先画出设计稿的;那些挂着设计师名头的男士好多都扎着辫子,给人以强烈的艺术家气息;能够通过设计来摆放不同的功能点,给用户带去完全不同的操作体验,这件事很酷。
如今我自己也成了一个用户界面/用户体验设计师,对此就有了新的认知。考虑到我作为互联网行业的设计师时间尚短,这些认知难免会片面浅薄,所以对真正的设计师来说这没有任何参考价值;但对于不是设计师、从未接受过相关训练、又打算强行成为设计师的那部分读者来说,这些认知应该会有些用处,算是不错的入门指南。
一、设计师不是艺术家。事实上很多设计师甚至是反感自己被归类为艺术家的,想与之保持距离。艺术家的职能是探索未知、表达自我,而设计师是来解决问题的;艺术家更多依赖感性,而设计师需要理性。身为艺术家最要紧的是个人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并用某种形式将其表达给世人,如果能引起共鸣,ta就获得受众支持ta继续这么干下去。设计师恰恰是把自己的感受先抛诸脑后,要站在用户角度想象使用场景,使用时的感受,以此为出发点去作出更好用的设计,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
二、电脑是你的生产力工具,所以软件使用能力是基本功。如果是互联网尚未出现的年代,你的工具也许就是一支笔,而现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不断迭代更新的各类设计软件成了你手中的「笔」。你的手拿着笔会不会画画不重要,用鼠标在软件中实现视觉效果才是你的老板关心的事情。设计很强调实践能力,一些软件使用教程,初学阶段,看一遍,如果没有自己做一遍会很容易遗忘(即使只跟着做一遍都很容易遗忘)。况且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的问题,可能是你观看教程时认为理所当然的细节。
三、恪守几个设计原则,就能让你的设计脱颖而出。1)相关的元素在视觉框架内的物理距离要靠近。因为物理位置的接近就意味着存在关联(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2)任何元素在视觉框架内都不能随意放置。初学者应该尽量避开「居中对齐」,使用左对齐或者右对齐(同一页面尽量只使用一种对齐);3)某些设计元素需要重复出现,增强视觉效果。比如,所有的标题都使用同一种字体,所有的子标题都使用同一种字体,名字都使用同一字体;4)不同的元素要有对比,使层级更加清晰,制造焦点,获取用户注意力。你想让人们在第一眼看到你的设计时关注哪里,你就得想办法在那里制造反差。
四、首先你是来负责「好看」的。程序员负责的是产品的功能,而设计师负责打造一个友好的界面,也就是产品的「脸」(从这点上来说,我其实更愿意去负责让产品如何变得好用)。好看和好用的优先级,视不同的产品性质而定。但美观的事物会让人不自觉地喜欢它。
五、保持开放。这也许是互联网从业者都应该拥有的特质,它是指,要学会广泛地获取信息。你接触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就决定了你能作出什么样的设计。成就大不过所见所闻,作为初学者的我也依然在路上。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了解当下的流行的设计风格,分辨国内外不同的设计动向。
六、保持精进。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要抛弃「我只需要在一个细分领域做得不错就行了」这样的念头了。社会变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地要快得多,不知不觉你会「被落后」、「被落伍」。设计时运用的知识其实可以涵盖非常多的领域,新的软件和技术也层出不穷,呵护好奇心和热情保持学习是应该有的生活方式。
七、自我怀疑在所难免。我想,不管从事何种职业,我们心里都会有恐惧。对个人未来的恐惧,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恐惧。比如设计师有时候会问自己:我真的是一个设计师吗?我是否只是在装模作样?只拿得出手这样的东西真的能被称为是设计师吗?不妨想象一个自行车运动员正在进行骑车训练,他突然问自己:我真的是一个自行车运动员吗?我是不是仅仅在假装骑着车?人们会不会看穿我的伪装?这似乎有些可笑,我们会觉得他当然是一个自行车运动员,他穿着专业的运动服骑着专业的自行车,可能不是骑得最快的,但是他在骑着车,做着这件事,理所当然被称为骑手。同样的,你打开 Photoshop,或 Sketch或Adobe XD,画了一个矩形,添加了一个文字图层,添加了颜色,做了一个决定,你就是一个设计师。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一个叫「不确定性」的东西在生活,不妨和它好好相处。想象自己开着一辆车,副驾上坐着自信的你,通过后视镜你看到后面坐着好几个负面的你。你的自卑情结,你的自我怀疑,他们在不断摇着你的座位告诉你快点停车吧,前面太危险了!或者他们想要夺取驾驶权,准备掉头回家。你要做的不是赶他们下车,而是打开音响给他们听他们喜欢的歌,抚慰他们,然后和平相处继续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