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索单一,通贯全篇,就是通过某一根红线,将全文所有的内容联结起来。由于散文篇幅短小,不同于小说往往有多条线索,也不同于诗歌常常以想象为线索,而大多用一条线索来串文,且一般表现为明线,脉络清晰,线索单一,便于“神聚”的实现,便于读者把握。可见,这种“神聚”方法,就是用好线索,连好线索。常见的神聚线索有如下两种情况。
一、以情为线索通贯全篇,使散文的神集中而凝炼。这种感情在文中多次出现,首尾连成一线,并串起众多的人和事。至于情感的色彩和角度,则因散文的“神”而定,因写作意旨而定。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采用了这种神聚方法。它虽为一篇游记散文,且游踪模糊,但感情线索却十分明显,这就是一个“乐”字。文章从头至尾,始终以“乐”贯穿,处处有“乐”意,段段见“乐”情,这样,以“乐”为线,将众多的美景、零散的游事、活动的游人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直言了作者的内在情感,展示了抒情过程和衬托经过,使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文章“神聚”的特点显得十分突出。
二、以物为线索贯穿全篇,使散文的神集中而凝炼。这种物,是联结文中人事情的纽带,是散文之神的具体体现。物的选择要典型,要有代表性,要确实可以将散文的神“聚”得起来,这种物要与主题、与所写的人和事有十分密切和谐的关系。例如,有一篇习作《故乡的蒲》,就采用了这种神聚方法。文章以故乡的“蒲”这一典型之物为线索,发展经过是:“飘飘的蒲絮→绿绿的蒲叶→绿色的蒲叶帽子→蒲絮做的小枕头→蒲叶门帘窗帘→蒲絮叶编成扇子→蒲叶编成鞋子。通过蒲的牵引,“我”又重温了童年的梦幻,还有美好的憧憬,对故乡的热恋等。以“蒲”为线,将文中众多的人和事串连起来,产生了很好的神聚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一点,就是无论是情是物,线索一旦确定之后,就要沿着它延伸下去,而且要明朗,中途不能脱节,不能中断,不能分散,这样才符合线索“神聚”要求,从而使文章更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