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复习的当儿,听到了邻班传来的歌声。他们在上音乐课。在音乐伴奏中,孩子们的歌声舒展、悠扬,那动听的旋律,纯净的童声,让我想起了林徽因那首美好的诗歌《你是人间四月天》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弦歌不辍,这才是校园!
音乐教育,古已有之。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乐居第二。当时的人们已认识到音乐的教化作用。
摄制于1982年的电影《城南旧事》,片中插曲是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清冷缱绻,道尽了人间的离愁别绪。在央视《经典咏流传》中沙宝亮与中美混血的小朋友欧宁安娜中西合璧双语全新演绎《送别》,让103年前的经典再度活跃于舞台上,让人为之唏嘘。
李叔同,这位中国近代“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文艺家,在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多个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近代中国文艺的典型代表。他之前半生,不遗余力践行着“美疗”。
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在天津、上海、南京和浙江第一师范担任音乐、美术教师。
李叔同在浙一师教授图画和音乐。这两门原本无足轻重的课程,一下子成为全校最为看重的功课。学校的图画教室配备了特殊的设备(开天窗、有画架),音乐课也有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并置有大小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每到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不断有人作画,宛如一所艺术学校。课余时间,歌声琴声悠扬。曹聚仁回忆说,那段时间,连他这素来对音乐没有兴趣的人,竟也“发疯地一早起来唱音阶”。
通过音乐教育的实践,李叔同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音乐教育思想。如:“先器识而后文艺”、“以学生为本”、“爱国奉献”、“乐歌创作”等。这些音乐教育思想对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以及晚辈音乐教育家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思想的驱动下,才成就了他的弟子们。如:著名美术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音乐教育家刘质平,吴梦非等等。
1927年底,丰子恺、裘梦痕将老师弘一法师的名曲《朝阳》、《忆儿时》、《送别》、《悲秋》等二十多首,编成《中文名歌五十曲》一书,作为国内各级学校音乐教材。
丰子恺在《中文名歌五十曲》序言中赞颂老师道:“西洋名曲所以传唱于全世界者,因为它们都有那样优美的旋律;而李先生有深大的心灵,又兼备文才与乐才,据我所知,中国能作曲又作歌的乐家,也只有先生一人。”
好的音乐作品有这样的教化功能,她化戾气为平和,化粗暴为温良,化叛逆为恭顺。闫学老师在《跟苏霍敏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让美融入学生的生命》一文中深情写到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运用音乐对学生实施“美疗”的:
“苏霍姆林斯基与孩子们欣赏音乐,把音乐作为帮助孩子认识感情语言的手段,使听音乐成为孩子的一种精神追求,在许多个秋天和冬天的漫长的晚间,他带领孩子们欣赏乌克兰民歌,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那首《巍巍屹立的高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也感受到了流逝的岁月和淡淡的忧伤。”
她也谈到了我喜欢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老师:
“马修老师利用音乐的特长把一个乱糟糟的班和一群出现了问题的孩子引入了音乐的殿堂,他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亲自写歌,指挥孩子们演唱,我总是那么迷醉地看着他们歌唱时那天使般的面庞。屏住呼吸,聆听那天籁般的声音。他们无数次打动了我,让我感受马修老师智慧与慈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美,就这样融入了一群看似无可救药的孩子的心灵,在音乐的熏染下,孩子们不羁的眼神开始变得明净了,心中的敌意慢慢在消失。”
想到了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如果那位坐过站的肇事者从小接受了良好的音乐教育,如果她的老师也曾对她进行过“美疗”,这场灾难是不是就会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