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13号是周有光先生的111岁生日。在此之前,周见到了105岁的杨绛先生,两人互道:“久闻大名”。我想这次会面将成为文坛的一则佳话。他们是两大“高”人,成就高,寿数高。
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某同学转发了一篇文章,叫《当年的你如此牛逼,你还记得吗?》。仿佛曾经看过,本没打算点开。但同学写的一句话使我感到好奇:“看到最后两句时,我顿时感觉到人生的无力啊。”
最后两句是什么?
文章我的确看过,相信很多人也都看过。文中细数了高中课程中每门功课的中高难度的课题,最后对比现在的我们,只会刷朋友圈。让我那一贯心理强悍的学霸同学感到无力的最后两句是“我不是没文化,只是老了而已……”
看到这儿,我马上给同学留言,“我们的新技能多了去了,而且都是自学成才,以前的牛逼都是被逼的,那才是最悲催的人生。现在的我们才是最牛掰的!”
真搞不懂了,写这些无聊文章的人到底怎么想的,想吸粉还是想掠夺人的幸福感。毫无逻辑的排列一堆文图,然后从天而降一些结论,把人的情绪引向最荒唐的一面。
经常给自己下“老了”的判断的大有人在。不但给自己定义,还帮别人定义。说什么“人过了35岁就会……过了40岁就会……”(省略号代表臆想出的各种身体不适)于是就有了各种回忆,比如“年轻时我只有xx斤,腰只有一尺x”(所谓的好女不过百)等等。听这些话源源不断地从这些“老”年人口中流出,我只有低头转身回家跑步。
当他们不断忍受因“老”而带来的身体不适时,年龄相仿的我完成了全马,甩掉了一直忠实伴我成长的多余脂肪君。我想说的是,我们的年龄还远没有周有光或者杨绛先生的一半大。怎么就不时在说自己“老”了呢?
杨绛先生86岁时独女病逝,87岁时丈夫去世。之后,她创立“好读书”基金,写作出版《我们仨》,《洗澡之后》等,整理出版钱锺书先生的文集笔记等。周有光先生更是在百岁之后笔耕不辍,100岁出版《百岁新稿》,104岁出《朝闻道集》,105岁出《拾贝集》,108岁出《周有光文集》,110岁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问世。他们怎么看待自己的年龄?杨绛先生说自己“走到了人生边上”。周有光先生说自己“年龄大了,心还不老。”他关注巴黎的恐怖袭击,他也看《芈月传》。
杨绛先生曾对一个感到困惑的年轻人(在她面前,我们都是年轻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是你问题太多,而是你读书太少。”对那些整天叹息自己“老了”的人,我想说,不是你老了,而是你太无聊了。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