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关注心理咨询这一领域的多是有一定经济能力、文化程度以及空余时间的小资阶层。多数人发现了自己身上的问题后,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去学习心理咨询,考一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所以也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学心理学的便是心理有问题的。
心理咨询的疗效40%在于咨访关系,30%在于技术流派,另外30%属于不确定因素。在一个咨询室里,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的信任而健康的关系对来访者的成长是有极大帮助的。而出于病耻感而选择考证自救的人,则无法获得这一占最大比重的治疗因素——关系。为什么总是有文章指出很多咨询师缺乏个人体验呢?因为他们在成为咨询师之前就不愿打开自己,更何况有了咨询师这一层防御的壳之后呢?不少持证的咨询师在与人互动中也表现出了强烈的防御和投射并缺少自我觉察。
例如做沙盘游戏治疗,很多人不解,就是在那摆摆玩具罢了,这么贵,我自己回家买一套让孩子天天玩,不一样吗?孩子出了问题,本就是与家长的关系出了问题,扭曲的关系带来了所谓的“心理问题”,咨询师在与孩子一起玩沙盘的过程中,除了技术的使用之外,与孩子建立信任而健康的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疗效之一。
除非你对人的心理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敬畏之心,并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成本用于阅读和自我提升,不然成为一个咨询师真的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前文便讲到关系对于心灵的疗愈作用,互助团体在国外非常的流行,在美国不管是生理疾病或是心理疾病,各种成瘾,都会假如各种各样的互助团体相互支持,甚至有人因为生活太无趣而谎称自己有病进入这类团体寻求人际温暖。(电影《搏击俱乐部》便有这一情节,这也是一部经典的叙述人格分裂的电影,非常精彩,可以自行搜索观看)
国内多数的网络互助群存在以下状况:
1.不收费。我一直认为不收费是对心理咨询这一行业伤害最大的行为。没有回报意味着咨询师在消耗自己,容易职业倦怠;而求助者却因为免费而缺乏动力,咨询是一场拉锯战,并不是一片和气。咨询师与来访者冲突的出现才是真正治疗的开始,但是这个时候,求助者想,反正是免费的,我再找下一个人帮我就好了。
2.过度退行。精神分析认为适度退行,即回到童年的心理状态或是创伤状态,同时释放情感,便是心理治疗。但是在互助群里,很多人是过度退行的,总是保持着幼稚的状态,并纵容自己的情绪。虽然心理学鼓励大家多爱自己,对自己多一些允许,但过度退行对自己是有害的哦
3.相互拖累。受害者情结严重的人,肯定也有很强的拯救者情结,对于他人的痛苦也不忍拒绝。于是很多时候你是进去求助的,但是到最后却成了他人的支持,有人整天向你诉苦,把自己的情绪倾泻给你。
很多人问我,抑郁了怎么办?我说,去百度吧,因为百度说的肯定比我全面。现在所谓的对抑郁的看法,是去个性化的,就好像感冒一样,假设所有的抑郁都有相同的去应对,用相同的法子去改变,所以你可以问一个素不相识的心理咨询师:我抑郁了怎么办?咨询师跟你侃侃而谈,多运动,多晒太阳,调整心态,接纳自己,学会爱自己……你听他讲了半天,还不如你去百度一搜看一看来的全面,而且完全没用。因为这个对话,主题是抑郁,而不是“你的”抑郁,更不是你。尤其是这个大数据时代,对各种症状的研究,我甚至不用认识你,了解你,就能给出无数种方法。如今社会大众关心的心理学,是针对症状的,而不是针对人这一存在的。
每个人的抑郁,都是不同的。寡妇的抑郁是寂寞,志强的抑郁是总是被和别人比较,莉莉的抑郁是不能做自己,母亲的抑郁是孩子不听话。抑郁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我们更应该关注抑郁背后的人
没有必要一定去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科医生的门诊量是极大的,他们的主要工作便是鉴定,开药。在医院的精神科医生没有多余的精力做谈话治疗,他们的主攻方向也不是谈话治疗。而药物可能改变你的情绪,但不能改变你对世界的解读方式,也不能改变你跟他人的互动方式。假如真的需要吃药,咨询师会把你转介到医院精神科。